欢迎访问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您是本网站的第 位访客

中心期刊

董鹏鹏、张增垚:“政治三力”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基于“个体—组织”分析框架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8-26 14:11:06  浏览:

“政治三力”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基于“个体—组织”分析框架



董鹏鹏:中共贵阳市委党校教授

张增垚: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为便于读者引用,文本引用格式示例如下:

[1]董鹏鹏、张增垚:《“政治三力”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基于“个体—组织”分析框架》,《党内法规研究》2024年第3期,第90-98页。

[2]董鹏鹏、张增垚.“政治三力”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基于“个体—组织”分析框架[J].党内法规研究,2024,3(03):90-98.



全文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将政治能力系统阐述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下简称“政治三力”)。“政治三力”成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牢记“国之大者”、将讲政治的外部要求转换为内在主动的重要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政治三力”重大命题的提出,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加强政治能力建设上有了方向指引和具体抓手,实现了政治能力范畴从实践要求到概念系统的阶梯式演进。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高“政治三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之中。
目前学术界围绕“政治三力”这一研究议题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政治三力”的内涵阐释、动因分析、价值意蕴、提升路径等内容。就内涵阐释而言,有学者把“政治三力”的核心要义分别概括为“见微知著”“了然于胸”“令行禁止”。还有学者认为“政治三力”构成领导干部政治能力体系的基本架构,政治判断力是根基性要素,政治领悟力是核心性要素,政治执行力是保障性要素。就动因分析而言,有学者认为领导干部提高“政治三力”的理论动因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理论发展的呼唤,历史动因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实践动因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的现实需要。就价值意蕴而言,有学者指出“新时代领导干部提升‘政治三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的本质要求与党宝贵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就实践路径而言,有学者提出,在政治实践中锤炼“政治三力”,应当坚持深化理论学习、应对风险考验和主动担当作为多措并举。
现有研究不乏真知灼见,拓展了对“政治三力”的理论认知,但是仍存在如下改进空间。一是现有研究对“政治三力”的内涵阐释较为割裂,多是对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的分散论述,对“政治三力”这一概念系统的整体把握和系统分析较为薄弱。二是现有研究对“政治三力”的实践分析多是条陈罗列,各个实践路径之间缺乏逻辑性与系统性。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正是由于对概念系统的整体性阐释的缺失,才难以形成连贯的逻辑将“政治三力”的各项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系统组织起来。鉴于此,立足“政治三力”的概念系统,构建“政治三力”理论内涵和影响因素的整体性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探寻提升“政治三力”的多维实践路径,兼具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必要性。作为党建学术话语体系中的概念,“政治三力”具备政治组织建设的共性特征,将人与组织相匹配的逻辑具象化为党员与党组织相契合,党员和党组织两个视角抓住了贯穿于“政治三力”建设之中的两条轴线,为本文构建“政治三力”的整体性分析框架奠定了重要基础。政治能力建设的实践探讨,也离不开政党的个体与组织两个着力点,构建“个体—组织”的分析框架,将打通“政治三力”的理论内涵分析、影响因素分析、提升路径分析三个研究领域,并将理论观点与实践经验更加贯通地组织起来。基于此,本文探索性构建立足“政治三力”概念系统的“个体—组织”分析框架,对“政治三力”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进行系统分析。
二、“政治三力”建设的理论内涵
概念界定是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对“政治三力”进行理论分析,首先需要对“政治三力”的理论内涵进行一个从部分到整体的梳理,在对“政治三力”的内涵进行解读与整合的基础上,对“政治三力”的理论内涵进行整体性阐释。
(一)“政治三力”各组成部分的内涵阐释
政治判断力是指领导干部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分析研判现实问题所具有的明辨是非的政治能力。政治判断力的重心是“明确标准”,解决“怎么看”的问题。换言之,政治判断本身也是一种选择的过程,内含着是非立场、价值序列、实践策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高政治判断力,关键是把准政治判断的标尺,核心要求是旗帜鲜明讲政治。“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既是全党心怀“国之大者”的一项政治共识,也构成了领导干部政治判断的根本标尺。首先,政治安全是政治组织的核心关切,关乎国家存续的根本与核心,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能够根据政权、制度、道路等核心政治要素的高度判断政治现象,将维护国家安全与工作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其次,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为重,要求领导干部把人民群众的立场、利益、意愿和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方法,转换为判断政治现象、工作方案、行动策略的标准。最后,道路决定命运。领导干部提高政治判断力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言之,提高政治判断力要求党员站在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的高度看问题,将组织的规章制度内化为个人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准则。
政治领悟力,是对党中央精神深入学习、融会贯通,坚持用党中央精神分析形势、推动工作,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能力。政治领悟力的重心是“明确内容”,解决“怎么想”的问题。政治领悟力是领导干部开展政治实践的重要先导,其应有之义便是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高政治领悟力,要始终绷紧政治这根弦,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精神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领导干部提高政治领悟力的关键在于,要使自己的思想认知、工作谋划与党中央精神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政治执行力是指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能力,其重心是“明确要求”,解决“怎么干”的问题。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也认为:“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党员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实施者和推动者,承担着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政治责任。基于此,党员干部提高政治执行力的关键在于,自觉同党中央精神对表对标,及时纠正对党中央精神的理解偏差,采取切实有效的实践举措和工作方法,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对“政治三力”概念的整体性阐释
“政治三力”共同构成政治能力的重要内容,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支撑,彼此衔接、彼此贯通、彼此依存,形成政治能力培养的完整链条和逻辑闭环,构建科学系统的政治能力体系。在政治能力体系中,政治判断力处在前置地位,政治领悟力处在中枢地位,政治执行力处在根本地位,三者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政治能力体系架构,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提供了科学支撑,展现出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征。这就既要求对“政治三力”的构成要素进行逐一分析,更需要从整体上对其进行把握与阐释。
从整体维度上看,尽管“政治三力”分别侧重看事情、想问题、做工作的不同环节,但三者却共同指向将党组织的要求、决定、部署转换为党员的抉择、思考、行动。换言之,在整体视角下审视“政治三力”的建设实践可以发现,“政治三力”作为政治能力建设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提高将党组织政治部署落实为党员政治行动的能力。“政治三力”越高,党组织与党员干部的行动越协调一致;“政治三力”越低,党员干部的思想与行动越有可能与党组织部署产生偏差。基于此,我们可以对“政治三力”这个概念系统进行如下整体性阐释:“政治三力”作为党的政治能力的集中体现,其内在本质是确保党员干部个体具备与党组织整体部署相匹配的能力,是对组织逻辑与个体逻辑的调适与整合,以形成党员与党组织的有机统一。
在上述整体性阐释之下,“政治三力”的理论逻辑中个体与组织两个向度得以凸显,这使“政治三力”具有理想类型概念的特征。作为一种诠释工具和分析框架,理想类型通过将现象的某些侧面进行聚焦和整合,以掌握概念的核心逻辑与整体内涵。就“政治三力”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个体和组织两个向度来把握“政治三力”概念的运转机制,把“个体—组织”分析框架贯通运用于对“政治三力”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提升路径的理论分析之中。
三、“政治三力”的影响因素
“政治三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涉及面广、关联性高等特征。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政治三力”建设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本文构建影响“政治三力”建设效果的“个体—组织”分析框架,在该分析框架的指引之下发现,加强“政治三力”建设既要抓住党员干部这一个体性因素,但又不能止步于个体维度,要与组织视角形成联动,将“主体—结构—环境”层面的“政治人”分析嵌入“输入—转换—输出”环节的政党能力过程中,以统合“结构—过程”的方法论为指导,将结构性约束和行为主体的互动统一起来。总体来看,“政治三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包括主体方面、结构方面、环境方面的个体因素和包括输入环节能力、转换环节能力、输出环节能力的组织因素。

(一)“政治三力”的个体影响因素
党员干部是政治能力建设的主体性要素,是“政治三力”建设的一类实施主体和推动主体。提升“政治三力”的一个重要目标便是将广大党员干部塑造为讲政治的人,而党组织中的党员个体本身便具有着“政治人”的属性。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政治人”总是要在一定政治共同体中发挥能动性,而政党便是在一定信仰凝聚与纪律约束下形成的一类重要的政治共同体。随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政治人” 假设的基本观点、核心论断也逐渐成熟定型,形成与“经济人”等其他假设类型截然不同的理论阐释。“政治人”假设明确指出,“政治人”开展行动决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利用各种政治资源确保政治权力的可得性与可运行性。“政治人”的行为选择与政治权力的运转密切相关,各个政治权力体系塑造了对应的“政治人”,而“政治人”特性的习得也进一步强化了该政治权力体系的属性和特征。同时,在行使政治权力的具体场域和过程中,“政治人”又存在被政治权力所俘获、腐化的风险。以政治权力为驱动的“政治人”,其行动策略的影响因素弥散在政治权力运转的全链条中。在公共场域中,政治权力的运转依托具体的政治权力主体而展开,固化为特定的政治权力结构,形塑了政治生活的生态环境。主体、结构、环境既是政治权力运转的核心要素,也是“政治人”在政治生活中作出行为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例如,在青海木里矿区非法采煤案件中,在党中央连续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决制止破坏式开采,对环境恢复治理的情况下,木里矿区仍然打着生态修复治理的名义非法采煤,这就属于不讲政治的一种典型表现。这种政治能力缺失现象之所以产生,既有主体层面的原因,也有结构层面和政治生态层面的原因。政治权力驱动下的“政治人”的行动策略,是在行动者、结构和环境等因素的互动中形塑出来的。在个体层面上,政治能力本身就体现为作为“政治人”的党员干部的策略与行动能力,影响政治人行动策略的因素也会对“政治三力”建设产生影响,包括党员的主体因素、党员所处权力系统的结构因素、为党员策略提供认知情境的外部环境因素。
在“政治三力”建设中,提升政治能力的落脚点是抓牢党员干部这一关键行动主体,通过对主体要素、结构要素和环境要素的全方位改造,将作为“政治人”的党员干部塑造为真正讲政治的人,使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
(二)“政治三力”的组织影响因素
党组织是党加强政治能力建设的组织性行动主体,与党员干部共同构成了政治能力建设的推动力量,同时也营造了个体政治生活的组织生态。从组织维度审视“政治三力”可以发现,个体落实组织部署与组织落实战略方针是一体两面的。可以说,“政治三力”是政党能力在特定领域的具体体现,政党能力的强弱对于政治能力建设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在20世纪的“百万大裁军”中,正是基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基于党强大的政党能力,才能在科学研判、充分酝酿、果断决策、贯彻执行、妥善安排的基础上,实现了人民军队的规模精简与提质增效。与政党职能不同,政党能力“标志的是政党履行职能的主观条件”,综合了基本素质、政治实践中呈现出的技能与本领。政党能力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党管党、治国理政本领的系统化表达”,为了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鲜明特征和政治优势,而把政治能力摆在能力体系中的核心位置。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党能力的强弱,深刻影响着把党员个体的行动匹配到党组织的集体决策上来的“政治三力”的建设。政党能力集中体现为各级党组织在履行各项政党职能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力,由于政党的履职过程深度嵌入到国家政权运转的各项政治过程之中,分析政治过程的各运行环节可以帮助我们系统梳理影响“政治三力”的政党能力因素。
组织维度下的“政治三力”建设,嵌入了政党建设和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政党能力体系中。以政党的履职过程视角进行整合,其包含了政治输入环节的能力、政治转换环境的能力、政治输出环节的能力三大环节,这也与“政治三力”的功能定位形成了逻辑上的对应关系。输入是指外部环境或系统自身要求所引发的政治系统的变化,“政治三力”建设受各级党组织在输入环节的政党能力所影响。“决策力是政治执行前期的介体”,党员从心怀“国之大者”的高度提高“政治三力”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党组织要具有总揽全局的科学决策能力。转换是指政治系统根据信息输入进行行动调适和政策产出的行动,“政治三力”建设受到各级党组织在转换环节的政党能力影响。党组织进行信息汇集、利益整合、政策产生的过程,也是深入理解领会、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的政治过程,构成“政治三力”建设的重要实践场域。输出是政治系统做出公共决策并将其输送至外部环境的过程,“政治三力”建设受各级党组织在输出环节的政党能力所影响。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能力是“政治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含着组织能力、行动能力、调整能力、宣传能力等诸多因素。输入、转换、输出在政治能力建设中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各级党组织在输入、转换与输出环节的政党能力,影响“政治三力”的提升效果。概言之,在组织层面上,各级党组织在输入环节的政党能力聚焦组织与外部的互动,包括政党的信息提取能力、资源调动能力、主体吸纳能力等。各级党组织在转换环节的政党能力集中在组织内部运转,包括党的分析研判、利益整合、战略制定的能力。各级党组织在输出环节的政党能力体现在组织作用于外部环境的过程,包括组织能力、行动能力、调整能力、宣传能力等诸多方面。
总体来看,“政治三力”的影响因素既包括主体方面、结构方面、环境方面的个体因素,也包括输入环节能力、转换环节能力、输出环节能力的组织因素(表略)。
四、“政治三力”的提升路径
基于“政治三力”建设效果的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各级党组织在贯彻落实党中央作出的提高“政治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的过程中要加强系统设计与整体谋划。2019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从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彰显国家机关政治属性、发挥群团组织政治作用、强化国有企事业单位政治导向、提高党员干部政治本领五个方面对提高政治能力作出具体部署。“个体—组织”的分析框架,既立足于“政治三力”的概念系统,又具有面向党内政治生活的问题意识,可以为系统探究提升“政治三力”的实践路径提供契合性的分析工具。从“政治三力”建设的“个体—组织”分析框架来看,加强“政治三力”建设要基于个体与组织相协调的理论逻辑,对党员干部和党组织提升“政治三力”的实践路径进行系统谋划、统筹考虑,形成“主体—结构—环境”和“输入—转换—输出”相互支撑的“政治三力”提升路径体系。
(一)个体维度下“政治三力”的提升路径
在个体维度下探寻“政治三力”的提升路径,需要坚持多措并举、系统施策,综合考虑主体、结构和环境三个因素对党员干部提高“政治三力”所产生的综合性影响。
第一,在主体层面,“政治三力”建设要落实到具体人具体事之上,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思想到实践锤炼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首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动党员干部提高“政治三力”要注重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主观世界改造,推进党性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党员干部要想廓清思想迷雾,做到心明眼亮,就必须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问题、从人民至上的立场看待问题、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准绳解决问题,做好从思想上入党这篇“大文章”。其次,推动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和政治教育,使党员干部善于思考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善于运用政治思维审视一般事务,善于从复杂现象中把握政治逻辑。党员干部应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 严格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党员干部还应持续提升执行能力,把底线思维贯穿工作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履职向导,牢记履职的“负面清单”,做好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台账管理。最后,推动党员干部提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开展工作的能力,坚持用党中央精神分析形势、推动工作。例如,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需要结合各地区各部门的具体实际,以具备创造性与能动性的工作实践,搭建起党中央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桥梁。
第二,在结构层面,要统筹考虑民主与集中关系、政党与社会关系对党员干部提高“政治三力”的综合性影响,从多个维度探寻提升“政治三力”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把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实施正确集中统一起来,平衡决策过程中民主与效率的内在张力,将全体党员干部组织成一个团结统一、集中高效的决策有机体,从而形成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整体合力。另一方面,推动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理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代表与被代表关系,树立和践行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正确权力观,把深刻理解领会党中央精神、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在环境层面,要统筹考虑政治生态环境对党员干部在“政治三力”建设中行为选择的影响,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关键在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塑造先进纯洁的组织文化,以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构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消除“官本位”“潜规则”等不良政治文化对“政治三力”建设的消极影响,筑牢“政治三力”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要以《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主干性党内法规关于加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相关规定为依据,出台规范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工作的专门规章制度。要在厘清政治生态的构成要素与结构功能的基础上,科学设置政治生态分析研判的指标体系与操作方法,强化对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成果的结果运用,在制度轨道上推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持续向善向好,强化“政治三力”的政治环境支撑。
(二)组织维度下“政治三力”的提升路径
第一,在输入环节,党组织提高“政治三力”要兼顾好人员输入与信息输入两个方面。人员输入主要体现在党员吸纳方面,各级党组织要严格把好入党关,将政治能力考察纳入入党条件审核体系中,将政治能力的培养嵌入发展党员的全流程,力求做到“源正则流清”。信息输入主要体现为各级党组织在加强政治能力建设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问题意识,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大政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加强政治监督”。各级党组织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及时发现党员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理解误区和执行偏差,严肃查处政治上离心离德、思想上蜕化变质、组织上拉帮结派、行动上阳奉阴违等问题,在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政治三力”。
第二,在转换环节,党组织提高“政治三力”要将政治能力建设与党组织的科学架构和有效运转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党中央要健全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的组织架构体系,夯实加强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领导的组织支撑,对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彰显国家机关政治属性、发挥群团组织政治作用、强化国有企事业单位政治导向等提高政治能力的各项任务部署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推进。另一方面,地方各级党委要综合采取优化执行资源供给、改善执行环境、健全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机制、加强执行效果考核评估等各种举措,加强政治执行力建设,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真正落地见效。
第三,在输出环节,党组织提高“政治三力”要坚持科学设置整体性布局与采取针对性举措双管齐下。一方面,在科学设置整体性布局上,面向“政治三力”的一体化建设目标,形成党员教育体系、干部管理体系、纪检监察体系、绩效考评体系环环相扣的制度链条。要以制度体系为枢纽打破组织壁垒,形成跨层级、跨部门的“政治三力”建设协调联动机制,集中各种力量资源、贯通使用多种措施手段,合力推动党员干部提高“政治三力”。另一方面,在具体举措的选取上,各级党组织要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政治能力建设的各项规范性要求融入各类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之中,推动党员干部形成政治能力建设和工作能力提升的良性互动,在履职用权的真实场景和复杂情境之中考验和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三力”。
五、结   语
注重政治能力建设,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牢牢把握事业发展的主动权,始终焕发出勃勃生机的一项宝贵历史经验。作为政治能力的集中体现,“政治三力”本质上是将党组织的政治部署落实为党员政治行动的能力,受到组织视角下的政党能力与个体视角下“政治人”行动的双重影响。在此种情况下,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高“政治三力”,需要统筹“主体—结构—环境”与“输入—转换—输出”两种逻辑理路。本文探索构建“政治三力”的“个体—组织”分析框架,形成从概念内涵到影响因素再到提升路径的逻辑链条,对于拓展“政治三力”研究的理论视野和分析框架,探寻党建视野下提升“政治三力”的综合路径具有积极意义。
(注:因篇幅限制,注释省略。)



电话:027-87376716(招聘)、027-87376720(培训、招生)
传真:027-67124218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一楼
  • 微信号:whudnfg
Copyright © 2010 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