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由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和《党内法规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一百七十九期珞珈法政跨学科沙龙在法学院209会议室召开,来自法学、党史党建等多个学科的师生围绕本期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叶正国老师、段磊老师、苏绍龙老师、吕永祥老师和邵帅老师莅临指导。
主讲人武汉大学法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穆远灿以“我国党政关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主题,围绕党政关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等内容展开学术报告。
在与谈阶段,与谈人围绕党政关系的相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博士研究生闫纪钢认为,文章语言流畅、内容翔实,但还有以下改进之处:第一,应瞄准文章问题,注重“两个区分”,一是区分方向性问题和具体问题,二是区分问题本身和衍生性问题;第二,文章叙事多于分析,需进一步深入说理,增加文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第三,文章结构衔接不足,各部分存在割裂,建议可以在每部分论述前进行简要阐释。博士研究生杜晞瑜认为,作者眼光独到、选题新颖,但文章仍有以下可改进之处:第一,进一步明确文章写作目的,建议增加对文章标题的内涵和合理性的阐释,进一步挖掘各类型党政关系各自的特点、产生背景以及有共同点;第二,进一步斟酌文章用语和论证逻辑;第三,进一步完善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突出文章逻辑主线。硕士研究生谭心怡认为,文章利用重要文献梳理宏观的党政关系,并讨论党政关系的运行机制,建议明确文章的定位以进行后续修改:第一,文章提出的重要时间节点下的历史事件不能覆盖对一段历史时期党政关系的宏观描述;第二,文章的理论部分、历史部分和对实践的指导部分之间的逻辑欠缺紧密关联,建议文章进一步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出根本逻辑和重点进行论述。硕士研究生熊娜认为,文章写作历时长久,打磨精细,在此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供作者参考:第一,建议文章点明党和国家政治体制或权力体制在党的领导进行统筹整合的基础和目的,明确国家政治体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之间的张力;第二,建议文章从历史逻辑中进一步找出党政关系始终如一的独特性质与内在本质,从理论逻辑中深入挖掘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及其基础,如党的阶级基础或人民基础。
在自由讨论阶段,多名师生围绕文章主题和论文写作等相关问题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硕士研究生汪夷琪建议文章适当调整结构,增强各部分间逻辑关联。硕士研究生吴思妍建议融合文章的第一、二部分,完善文章中的连接词,补充论证。硕士研究生熊鸿亮认为文章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存在割裂和另起炉灶的写法,过度拔高文章论述对象的理论重要性,部分界定用语仍需推敲。
段磊老师认为,对于系列性论文,第一,必须先论证新提出的概念,探讨其提出的原因和解决的问题,且明确此概念所属范畴,如应然或实然范畴、历史或现实范畴;第二,文章材料内容过多,建议划分文章涵盖的多重逻辑,进行区分,减轻论证压力;第三,厘清“党的领导”这一关键词和党政关系之间的关系,进而再讨论后三个逻辑。
苏绍龙老师认为,文章的部分观点脱离理论与现实规律,存在自设逻辑话语和政治陷阱的现象。此外,文章历史逻辑的部分梳理较好,考虑到了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但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部分仍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推敲。
吕永祥老师认为,文章试图从经典和重要的选题中作出新的概括和提炼,第一,文章需考虑选题的价值和研究意义,即为何要提出新概念,包括但不限于既有的概念存在何种问题,提出的新概念又有何优势等问题;第二,三个逻辑本身割裂,并非层层递进,或可从理论政策、运行机制等方面来揭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寻找到逻辑主线;第三,文章部分用词并不属于同一维度,作者需要进一步思考用词之间的关联。
邵帅老师认为,第一,建议文章补充对核心观点的内涵阐释;第二,文章对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认识有待厘清,三者之间整体性不足;第三,历史逻辑中,缺乏对新时代以来的历史分析;第四,需要从党政关系的本质角度来予以把握,并对过去不同历史时期党政关系的不同观点予以回应,厘清其间关系。
叶正国老师认为,文章涉及面较广,论证较为困难。第一,文章三个逻辑并不在同一层面上,且各部分没有体现“逻辑”一词所应包括的起点、过程和终点的闭环与规律;第二,建议文章补充“党的全面领导”作为一个根本原则在党政关系中的作用;第三,党政关系涉及到权力配置和整合的问题,可以从精兵简政、党的一元化领导、任务导向几个方面来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调整党政关系的因素;第四,文章有必要补充背景性说明,进一步斟酌表达和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