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您是本网站的第 位访客

学术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资讯 > 正文

“珞珈法政跨学科沙龙”第一百七十期成功举行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9-14 16:13:38  浏览:

5月17日,由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和《党内法规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一百七十期珞珈法政跨学科沙龙在法学院209会议室召开,来自法学、党史党建等多个学科的师生围绕本期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伍华军老师莅临指导,邵帅老师和吕永祥老师线上参与。

主讲人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2022级硕士研究生田尚昆以“党史视角下的‘人民群众’概念史考察”为主题,围绕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民”与“群众”概念的起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下的“人民群众”概念等内容展开学术汇报。


在与谈阶段,与谈人围绕文章的问题意识和写作方法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硕士研究生汪夷琪认为,文章搜集的资料比较翔实,但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文章侧重从党史和政治学角度分析“人民群众”的内涵,建议增加党内法规制度规范文本中的概念变化分析;第二,文章内容超出了文章标题本应涵盖的内容,各章逻辑衔接不畅;第三,文章的论证力度不够,且“人民”“人民群众”“人民性”等相似概念区分不明;第四,文章历史分期存在交叉与矛盾。硕士研究生余淑娟认为,文章选题很有启发意义,但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文章论证角度与标题有所偏离,党史不等于历史,建议作者从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观念的历史变迁梳理;第二,文章缺乏问题意识,且论据多来自二手材料,论证力度不足,建议深耕原始文献,发掘出党使用“人民群众”概念的不同语境和目的或者揭示概念变迁的目的和动机;第三,文章缺少从历史唯物史观的视角分析,建议从党群关系、党对“人民群众”的观念对政治历程和政治思想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变化、阶级革命的特色等角度进行写作;第四,文章的基本观点有待考证,“人民群众”本是一个政治概念,与国家建构和政权建构相关,将“人民群众”进行拆分理解不太妥当。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张诗瑶认为,概念史的研究方法是通过概念的变迁考察关联的历史而文章对概念史的写作方法把握得并不熟练,具体问题如下:第一,文章混淆了概念史和历史流变的关系。文章试图通过概念变化去体现不同历史背景对概念内涵所产生的影响,但局限于对语词本身含义变迁的归纳总结,缺少对概念变迁的内在动因的阐释,这也导致文章只有描述性举例,缺乏创新观点和深度分析。第二,文章未厘清不同时期和不同语境的区别。文章研究的是不同语境下“人民群众”的含义,而非不同历史时期下的含义,建议将第二部分作为第三部分的二级标题“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人民群众’概念的理论来源或者理论依据”。第三,文章梳理多、论述少,材料多、观点少。建议作者减少材料的罗列,探寻概念的变化趋势和原因,进一步明晰文章的逻辑链条,增加具有独特性、针对性的历史时期的划分节点。

在自由讨论阶段,多名师生围绕文章主题、问题意识、写作方法等相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熊鸿亮例举了宪法语境下 “人民群众”概念的研究进路,涉及到人民主权、国家政权、自决权等内容,他认为作者需要进一步做文献综述,明确文章的问题导向。硕士研究生徐思勉认为文章材料较为丰富,但对历史材料的运用和把握还不够深刻,建议作者扎根原始文献探寻概念变化的具体原因,进一步明确观点。硕士研究生李欣认为文章的逻辑前后衔接不畅,论点尚不清晰,建议作者更加深入总结和分析。硕士研究生周浓建议从统计学角度对领导人表述等材料进行分析,让观点展示更加直观。硕士研究生熊娜建议作者要明确上位命题和问题意识,注重对概念史、观念史、词语史等研究方法的区分,找准切入点和研究视角,同时要注重文献查新和观点创新。

邵帅老师认为,文章聚焦“人民群众”概念进行概念史梳理和分析,内容翔实,但在以下方面有待改进:第一,问题意识需要明确,文章目前主要是在回答“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应当作何理解,但是这种梳理和回答究竟回应理论和实践何种问题,需要进一步揭示。第二,文章主要聚焦“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概念语词进行形式梳理,但是从历史考察角度而言,应当还要关注一些语词不同但意涵相近的概念,以及需注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语词偏差问题。第三,梳理“人民群众”的概念史,需要加大对概念在不同时期使用的语境分析、变化因素、价值指向,而不是仅进行历史描述。

吕永祥老师认为,第一,文章历史材料分析翔实,注重概念史的研究方法,但运用方法上有待深究,文章的逻辑起点有待厘清,不能混淆研究对象,概念史的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概念的发展演变去认识历史。第二,党史视角和概念史考察有交叉和重叠,建议修改标题为“党史视角下的‘人民群众’概念的发展流变”。第三,对“人民群众”的研究不能仅是挖掘史料以回溯概念,需要立足于时代背景,探寻其实践价值。例如“人民群众”复合概念的建构逻辑和价值,在不同语境下不同概念之间的侧重、分工与关系。第四,注重关键的历史节点,例如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人民由革命者到改革者、建设者的变化。中国古代、近代视域、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概念脱离了党史的这个范畴。建议将其作为党史中“人民群众”概念的渊源。

伍华军老师做了总结发言。伍老师认为,第一,作者需要明确文章的写作出发点和问题意识,把握命题核心、研究目的和意义,把握概念史的写作方法,深入挖掘一手史料。第二,作为中国实践的产物,“人民”概念在政治语境、法律语境下的内涵不同,通过概念的历史流变去理解其作为西方舶来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对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作用和功能,以期形成一种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文章既是多元视角下“人民群众”的内涵,必须关注中国共产党的立宪实践,涉及到政党在人民主权和国家建构之间的角色定位、对主权者和国家缔造者的定位问题、党如何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及中国共产党、国家和人民的三维关系等.


电话:027-87376716(招聘)、027-87376720(培训、招生)
传真:027-67124218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一楼
  • 微信号:whudnfg
Copyright © 2010 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