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您是本网站的第 位访客

学术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资讯 > 正文

“珞珈法政跨学科沙龙”第一百六十六期成功举行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3-21 16:59:27  浏览:

3月15日,由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和《党内法规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一百六十六期珞珈法政跨学科沙龙在法学院209会议室召开,来自法学、党史党建等多个学科的师生围绕本期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党内法规研究中心段磊老师、吕永祥老师和邵帅老师莅临指导,叶正国老师线上参与。

主讲人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2021级硕士研究生余淑娟以“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章文本中国家建构的主体性叙事”为主题,围绕以民族和国际为核心维度的国家建构党章视角、党章中民族和对外条款之于国家建构的历史经纬和党章以两个共同体推进国家建构的规范展开等内容展开学术汇报。

在与谈阶段,与谈人围绕文章内容、逻辑脉络和文字表达等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硕士研究生刘书君认为,文章的完成度很高、史料也很丰富,但也存在一些生僻概念,读来晦涩难懂;同时文章的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较为松散,衔接不够顺畅,作者的一些语言表达习惯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冗杂与混乱。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穆远灿认为,文章主题新颖、内容丰富,主要问题表现为由于复杂长句、关键词略多以及视角维度过多所导致的篇幅冗长与逻辑衔接不畅,建议作者将论述重点聚焦到两个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硕士研究生熊娜认为,从文章标题看,采用“从…到…”的句式与文章的主线逻辑存在出入;从文章结构看,第一章的三个二级标题设置的必要性存疑,第二章以时间顺序进行历史梳理不够突出观点,建议作者总结阶段特征;从文章论证看,各章的衔接不够紧密,略显跳脱和松散。

在自由讨论阶段,多名师生围绕文章主题、切入视角等相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张诗瑶认为,文章的标题措辞相对复杂、内容衔接不够紧密,整体来看梳理较多观点较少。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熊鸿亮从五个方面对“国家建构”一词作为文中关键词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硕士研究生黄曼斐则认为文章的重点恰恰应聚焦于“国家建构”,不应剔除。

吕永祥老师认为,从整体来看,文章大开大合,不同意向、不同关系、不同逻辑之间并未建立起一个逻辑自洽的严密体系,建议作者重新把握应然逻辑与实然逻辑的关系,将落脚点放在“国家建构”上。

邵帅老师认为,文章主题较为宏大,叙事逻辑总体清晰,资料掌握较为详实,在以下方面有待进一步推敲:第一,标题容易产生误导。“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般指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起点,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终点的逻辑关联,但是文章主要是分别阐述党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其互动关系,与标题并不契合;第二,文章核心概念“国家建构”在不同语境下具有多种理解,“国家建构”何以同时关涉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大议题,是在何种语境、何种标准下使用的概念,这个需要文章进一步阐释,甚至需要重构“国家建构”概念;第三,文章叙事内容丰富,但是在表述时需要注意中心句的精准提炼和规范呈现,以便读者更容易快速了解不同部分的内容要旨。

段磊老师认为,第一,文章的语言风格可以保留,主要问题在于文章的命题过于宏大导致承载的内容过多;第二,两个共同体之间的关联是否成立还有待证明,假设关联成立,那么从历史角度考察得出的影响因素是否仅有党对二者认识的提升,建议作者对此再作思考。

最后,叶正国老师为本次沙龙做了总结发言。叶老师从写作技巧、文章选题、行文思路、“国家建构”概念等方面对老师同学们提出的疑问作出了回应。他认为,文章从党章切入更具有代表性,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中国的对外政策,更是中国对国家本质的定位的一种考虑,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多的是中国和世界关系的一种表达,这也是一种“国家建构”。

电话:027-87376716(招聘)、027-87376720(培训、招生)
传真:027-67124218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一楼
  • 微信号:whudnfg
Copyright © 2010 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