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您是本网站的第
位访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介绍
中心领导
师资队伍
学术委员会
中心研究员
中心办公室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中心要闻
媒体聚焦
视频报道
获奖情况
学术研究
学术资讯
中心课题
科研项目
专家视点
通知公告
专著推介
理论动态
高层声音
学术论文
链接分享
新规速递
中央党规
地方党规、文件
立法概览
中央公开发布文件
本科教学
课程概览
慕课视听
党规故事
教学法规
案例材料
研究生教育
招生工作
教学培养
奖助体系
就业信息
培训工作
培训资讯
课程概览
中心期刊
《党内法规研究》2025年第1期刊文推荐
《党内法规研究》2024年第4期刊文推荐
《党内法规研究》2024年第3期刊文推荐
《党内法规研究》2024年第2期刊文推荐
《党内法规研究》2024年第1期刊文推荐
《党内法规研究》2023年第4期刊文推荐
《党内法规研究》2023年第3期刊文推荐
《党内法规研究》2023年第2期刊文推荐
《党内法规研究》2023年第1期刊文推荐
《党内法规研究》2022年第2期刊文推荐
《党内法规研究》2022年第1期(创刊号)刊文推荐
《党内法规理论研究》第8期刊文推荐
《党内法规理论研究》第7期刊文推荐
《党内法规理论研究》第6期刊文推荐
《党内法规理论研究》第5期刊文推荐
《党内法规理论研究》第4期刊文推荐
《党内法规理论研究》第3期刊文推荐
《党内法规理论研究》第2期刊文推荐
《党内法规理论研究》第1期刊文推荐
中心特色
中心动态
每日动态
曼话党规
下载中心
最新公告:
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关于调整研究生招生专业的公告
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诚聘天下英才
武汉大学关于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查询...
“党内法规学与政法法学的对话”:第七届党内法规青...
法学院2025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实施细则(...
武汉大学法学院2025年非全日制法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
理论动态
高层声音
学术论文
链接分享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动态
>
学术论文
>
正文
江时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贡献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7-02 15:41:27 浏览: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倡议:“亚洲和世界各国要回应时代呼唤,携手共克疫情,加强全球治理,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在维护世界和平、确保普遍安全、促进世界繁荣、推动文明互鉴和倡导绿色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重要的贡献。
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中国在历史上经常遭受外强欺凌,尤为懂得和平的珍贵。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不搞军备竞赛。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积极倡导和平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和谐世界以及新型大国关系等和平外交理念的基础上,中国还提出了两个“构建”,即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就是合作共赢。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始终秉持这一理念,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了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与平等相待。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友好的方针,以亲、诚、惠、容的理念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积极参与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既承担着广泛的国际义务,也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
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维和行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纽约出席联合国维和峰会时,提出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的四个主张:恪守维和基本原则;完善维和行动体系;提高快速反应水平;加大对非洲的帮扶。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宣布,为支持改进和加强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将实施6大举措,其中包括: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建设一支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积极考虑应联合国要求,派更多工程、运输、医疗人员参与维和行动;为各国培训维和人员;将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的部分资金用于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等等,为促进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保持最大限度克制。
世界上的领土争端不在少数,关键是有关各方能否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邓小平提出用“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式来处理中国与有关国家的领土争端,这一主张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赏。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和平,中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保持最大限度克制。迄今为止,已与12个邻国签订了边界条约或协定,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为普遍安全作出贡献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实现普遍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普遍安全是世界各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追求的目标。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普遍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提出亚洲安全观和新安全观。
作为亚洲国家,中国当然希望亚洲能实现普遍安全。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共同就是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安全,综合就是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合作就是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可持续就是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2016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升格为新安全观。
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
全球安全问题的应对之道就是全球安全治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稳步上升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愿望和能力与日俱增。中国坚决支持国际反恐怖斗争,先后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度开展打击网络犯罪合作,提出责任共担、社会共治的国际禁毒合作方案,联合各国开展国际追逃追赃、打击电信诈骗等执法行动,全面参与联合国、国际刑警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等国际和区域合作框架内的执法安全合作,创建了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机制,建立了新亚欧大陆桥安全走廊国际执法合作论坛。
不断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
中国拥有14亿人口,实现本国的发展和安全稳定就是对世界的贡献。中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平安中国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用1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为全球安全治理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世界繁荣作出贡献
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为世界繁荣作出的贡献,就是努力加快自身的发展,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同时不忘援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
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致函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脱贫攻坚的重大历史性成就,为整个国际社会带来了希望,提供了激励。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疫后经济复苏的关键。1978年以来,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乐于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搭便车”的良机。近几年,除进一步放松对外资的限制和大幅度降低关税以外,中国还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同多个国家签署了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积极参与多双边区域投资贸易合作机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等。
倡议共建“一带一路”。
建设“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倡议提出以来,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沿线国家广泛响应。“一带一路”建设,从倡议走向实践、从愿景变为行动,进展和成果明显,合作伙伴众多,影响力和号召力日益增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世界银行的一个研究报告认为,至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一带一路”建设是开放包容的发展平台,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而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所说的那样,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加入进来,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受益。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
力所能及地援助其他发展中国家。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减少贫困、改善民生,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不平衡现象,使各国人民公平享有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
为文明互鉴作出贡献
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文明互鉴能消除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中国积极开展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为文明互鉴提供中国方案。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但如何进行文明互鉴,则是一个必须要回答的重要问题。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了加强文明互鉴的中国方案:一是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二是要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三是要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四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一方案既表达了中国为推动文明互鉴作出贡献的良好愿望,也体现了各国在推动文明互鉴时应该奉行的原则;既阐述了文明互鉴的重要意义,也提出了开展文明互鉴的方式方法。
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
文化与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文明大国,中国不仅提出了如何进行文明互鉴的中国方案,而且还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例如,中国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曲艺、戏剧和影视剧等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水准。这些艺术作品蕴含了中华文明的精髓,深受世界各地民众的欢迎。在一定程度上,国外的许多人就是从这些艺术作品中了解中华文明的。
积极热情请进来。
文明互鉴是双向的。在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时,中国十分重视请进来,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将国外出版的书籍译成中文后在中国出版。此外,还经常性地邀请外国艺术家来华演出或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和电影周。据报道,世界级经典音乐剧《猫》三次来华演出。青年人是未来的希望,也是文明的传播者。中国的许多大学都接纳了为数不少的外国留学生。他们既能在中国学习知识,了解中国,也能将中国的文化带回去,将其祖国的文化带到中国。
将中国领导人著作译成外文后在国际上发行。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中国领导人都出色地秉承了中华文明中与治国理政有关的优秀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他们在治国理政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因此,将中国领导人的著作译成外语后在国际上发行,既能推动文明互鉴,也能使国际上更多的人理解中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自2014年9月28日公开发行第一卷中文版以来,已被译为20多种外国语,受到了各国政治家、学者和媒体人士的高度关注。
为绿色发展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召开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讲道:“中国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国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绿色发展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全球环境治理和全球生态治理作出重要贡献。
践行生态文明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国深刻认识到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生态环境总体改善。同时,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中国一贯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以实际行动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体现出大国担当精神。在国际上,中国为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落实这一协定的积极践行者。在国内,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对推进全球环境治理、实现绿色发展作出的重大努力和贡献。
(作者:上海大学特聘教授)
上一篇:
刘志洪:中国共产党百年哲学探索经验
下一篇:
荆世群: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
电话:027-87376716(招聘)、027-87376720(培训、招生)
传真:027-67124218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一楼
微信号:whudnfg
首页
|
中心概况
|
新闻中心
|
学术研究
|
理论动态
|
新规速递
|
本科教学
|
研究生教育
|
培训工作
|
中心期刊
|
中心特色
|
下载中心
|
Copyright © 2010 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