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是党百年来取得的关于处理我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维护我国人民和全人类共同利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正确观念、知识和战略策略。唯物史观、世界史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理论依据和文化土壤。党领导人民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的百年历史是“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形成的实践基础和历史依据。新时代继续丰富和发展“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需要在实践中坚持大历史观、发挥历史主动精神、锚定大同理想,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向着更加光明的前途前进。
「关键词」胸怀天下;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年11 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坚持胸怀天下”[1]68的历史经验并要求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坚持胸怀天下”是党根据百年奋斗实践首次概括提炼出的经验成果,具有深厚的理论支撑、扎实的历史依据和现实的实践需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博大胸怀和广阔视野。
当前,学术界对党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意义进行了初步讨论。学者们对“坚持胸怀天下”的内涵要义达成了普遍共识,认为“‘坚持胸怀天下’是对党百年对外交往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本质提炼”[2],包含了树立世界眼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3]、为人类进步作贡献[4]等内涵,突出了党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要点。对于“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形成根源和意义,(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大多数观点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和基因禀赋出发,认为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具有胸怀天下的道义情怀、职责使命,指出:“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自觉。”[5]但任何政党属性和基因禀赋都是在真实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先于存在的本质,也没有先于社会需求的使命职责。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生成,最根本上来源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谋解放、谋和平、谋发展的实际需求,来源于党在奋斗中满足人民需求的实践成果。因此,理解、阐释“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也必须从历史和现实的需求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落实到历史和现实的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揭示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一、“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内涵依据
“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它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不同历史时期基于我国具体国情和时代主题,对实践要求作出的正确回应的提炼总结。马克思主义是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形成的理论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形成的文化土壤。
(一)“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科学内涵
2017 年9 月,习近平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倡导金砖国家应“胸怀天下、立己达人”,指出我们对那些身处战乱和贫困的百姓“感同身受”,“倡导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处理国家间关系,愿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同其他国家共享发展机遇”[6]。12月,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应“胸怀祖国,兼济天下”,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把为全人类作贡献作为重要使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更宽广的世界眼光、更宏大的战略抱负,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7]422。可以看出,(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中国共产党人眼中,“天下”包含了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胸怀天下”的价值观念中内在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视野和国际担当。2021 年11 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对“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概括,指出:“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1]68可见,“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内涵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进程中取得的在认识世界基本形势、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处理我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维护我国人民和全人类共同利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正确观念、知识和战略策略。这一内涵包含以下两个基本要点:
第一,胸怀祖国是胸怀天下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胸怀天下是胸怀祖国长远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必然要求。党处理我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根本上是从我国的国家利益出发的,是以争取维护、创造我国发展所需的和平安宁的外部环境、稳定健康的中外关系为根本目的的,是以维护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的。只有以胸怀本国人民的利益为立足点,胸怀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才具备现实基础和物质保障,否则胸怀天下的世界视野只能沦为纸上谈兵。因此,“坚持胸怀天下”不意味着以全人类的利益损害中国人民的利益,也不意味着为维持中外关系的和平稳定而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相反,党深刻认识到“一味退让只能换来得寸进尺的霸凌,委曲求全只能招致更为屈辱的境况”[1]56。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必须发扬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同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企图迟滞甚至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一切势力斗争到底”[1]56。只有在斗争的基础上,在维护我国人民利益的基础上,党维护世界和平、关怀人类命运的战略策略才具备实施的能力和底气。但是,强调维护本国人民利益,并不是要损害别国利益。从长远来看,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有世界人民的生存发展需求得到保障、生存环境得到保护、世界经济形势长期向好,我国人民才能获得稳定和平健康的发展环境。因此,胸怀天下是胸怀祖国长远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必然要求。我们绝不会因一时一地的眼前利益损害任何国家的利益,也绝不会对任何国家造成威胁。我国人民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中国威胁论”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胸怀天下的价值目标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历史发展,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决议》指出,我们“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远不称霸”[1]68。党的胸怀天下不是像某些西方国家一样霸占天下、把世界当作可以争夺的财富为自身所得而私,而是始终坚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认为世界是由世界人民所共有的,任何掠夺、侵占别国利益的行为都是违背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决不会干涉、侵犯别国,也绝不会允许任何外部力量干涉我国内政,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维护世界和平,把为全人类做贡献当作自己的使命,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为人类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7]433。这是党胸怀天下的价值目标。
(二)“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理论依据和文化土壤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世界史观是“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理论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和天下观及其政治伦理和道德理想是“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文化土壤。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世界史观是党“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发源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正是由每个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构成的。于是,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因。而人类社会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党宣言》指出,资本主义的扩张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与此同时,“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8],人类历史已经日益成为世界史了。资本主义同时也使一切阶级对立简单化了,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身,才能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具备国际主义精神、具备胸怀天下人类情怀的根本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指归,(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就必须同样维护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9]520邓小平指出:“到实现了四个现代化,国民经济发展了,我们对人类特别是对第三世界的贡献可能会多一点。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能称霸。”[10]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世界史观和国际主义精神,一直把对人类做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这是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理论渊源。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和天下观及其政治伦理和道德理想是党“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文化土壤。《礼记》中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既是指宇宙运行的法则,又是指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以及“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11]。“天下为公”理念认为,按照社会发展规律来治理社会,天下就必须是天下人所共有的,而不为任何个人或集团所得而私。这样,通过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一系列措施,大同社会的理想就能够实现。这种“天下为公”的宇宙观、天下观及内含的政治伦理和道德理想表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透彻理解了整个世界的内在联系,理解了人类社会运行规律,树立了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并超越现存世界的理想追求。“天下为公”理念形成了中国人对自身和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塑造了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对中国共产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追求大同理想也有深刻影响。毛泽东指出:“对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共产党,则不是什么被推翻的问题,而是努力工作,创设条件,使阶级、国家权力和政党很自然地归于消灭,使人类进到大同境域。”[12]邓小平指出:“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13]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文明中崇尚和平、追求大同的基因,指出:“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天下大同、协和万邦。”[7]213这深刻体现中国共产党不是以自己的发展损害别国的发展,而是通过自身发展造福全世界,表明天下为公的理念深植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铸成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睦邻友好、协和万邦的基因禀赋。
先进的理论指导和优秀的文化基因使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时就掌握了认识世界形势、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武器和工具,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实践中深入理解中国人民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从而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发展理论工具,最终形成了“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
二、“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历史逻辑
经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检验得来的。《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1]65正是通过百年奋斗实践,党得以将自身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论认识具体化,不断地认识到把握世界大势、维护世界人民共同利益对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至关重要的意义,认识到推动世界历史向前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高度关联性,从而最终得出了“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建立了胸怀天下的正确出发点和立足点,积累了胸怀天下的战略策略,使党协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进步的能力得到提升。
(一)“坚持胸怀天下”使党和人民把握住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1921—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自身的独立和解放任务还未完成,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精力放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上,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实力和余力还不足。但党已通过“坚持胸怀天下”,深刻洞悉世界大势和人类前途命运,把握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方向,领导人民找到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第一,“坚持胸怀天下”是党把握我国国际地位和革命形势,从而能够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作出正确判断和科学决策,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道路的前提。中国共产党是在关注人类前途命运、胸怀世界发展潮流的基础上,明确了什么道路是退步的、野蛮的,什么道路是进步的、正义的。党不断地分析研究世界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力量对比,明确帝国主义不断侵略、扩张的本质不可能改变,明确世界反革命力量不断削弱、革命力量不断增长的事实,(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认识到任何帮助反革命力量增长的行为都是退步的,必定会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抗。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维护世界和平才是进步的、符合历史潮流的,因而也才是具有光明前景的。胸怀天下的视野使得党善于从世界发展大潮流、中国发展大历史中思考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途径,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作出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抉择。也正是因为党站在历史进步的一边,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反抗退步的、野蛮的侵略者,使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世界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具有一致的正义性质,才取得了国际支持和世界人民的同情与援助。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锻炼了党,使党认识到无论何时都要在坚持维护我国人民利益的原则下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确立了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正确出发点和立足点。党坚持胸怀天下并不意味着党会为了外部世界的利益牺牲中国人民的利益。相反,党深刻吸取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出卖国家主权、出卖人民利益最终只能被人民抛弃的教训,并对出卖人民利益的行为深恶痛绝。党清醒认识到只有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具备维护世界人民利益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只有为着保卫祖国而战才能打败侵略者,使民族得到解放。只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9]520-521也就是说,民族解放是世界人民解放的先决条件,维护本国人民的利益是维护世界人民利益的先决条件,是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坚持胸怀天下”对我国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掌握历史主动、找到适合我国革命道路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的革命实践深刻表明,维护本国人民的利益是胸怀天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胸怀天下则是胸怀祖国人民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利益与世界人民利益的不可分割使党确立了胸怀天下的正确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任何时候都以维护我国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前提,坚持任何时候都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这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开辟出一条独立自主同时又与世界和睦相处、共谋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二)“坚持胸怀天下”使党和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交往应遵守的原则(1949—1978年)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还比较薄弱,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党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合作有了一定的物质和政治条件,但受到的意识形态、国际地位等各方面限制还比较大。党并不因此放弃对外交流,而是站在胸怀天下的立场上,确立了我国对外交往应遵守的原则,审时度势、积极谨慎地制定了一系列对外政策,积累了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科学认识和实践经验,有力地帮助我国在动荡不安的冷战格局下争取到了相对有利的发展环境。
第一,坚持胸怀天下是党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危为机,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争取有利环境和国际支持的前提。在明确认知这一前提的情况下,党确立了我国对外交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革命反对帝国主义的统治和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进步的一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其他国家交往遵循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进步的一边。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党就预见到帝国主义将会对我国进行长期封锁;新中国成立后,党正是通过与苏联、其他人民民主国家、新兴独立国家的平等交往和互利共赢才能够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发展自己。朝鲜战争爆发后,党作出抗美援朝的决定并领导志愿军夺取战争的胜利,是使美帝国主义从此不敢轻易地侵犯我国从而为我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平环境的重要原因。20 世纪50 年代,正是因为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立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对外交往原则,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和其他国家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才打开了与亚非国家广泛交往的大门。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时,正是因为党对其他国家的尊重互利,支持和援助亚非拉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运动、新独立国家建设事业和各国人民正义斗争,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争得了极其有利的外部支持,而没有陷入孤立境地。1971 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毛泽东指出:“主要是第三世界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14]历史证明,靠霸权和武力的压迫、威胁不可能在国际上获得真正的朋友,不可能取得长久的支持。只有中国共产党真正胸怀天下,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才能时刻掌握主动、洞察先机,屡次化世界形势中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才能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行稳致远。党“坚持胸怀天下”,在争取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维护其他国家的利益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够跨越意识形态的差别,获得国际上其他民主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国家支持的根源;也是党在遇到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封锁、威胁时,能够冲破封锁、化危为机,为我国争得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的重要原因。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使党积累了同周边国家和大国交往的战略策略,丰富和发展了“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坚持胸怀天下”不仅包括维护世界和平的价值目标和外交原则,还包括妥善处理同不同国家关系的战略策略。只有将目标原则和战略策略有机统一起来,党维护世界和平、创造有利环境的目标才能实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党就已认识到,采取民主革命时期对资本主义国家一视同仁的敌对策略不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党对外部世界的战略策略已经有所变化,指出:“如果帝国主义各国采取承认中国的新政府的政策,那我们就要准备和这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5]并且在外交基本方针和原则立场明确的情况下,“党注意观察各国特别是英、美的反应,谨慎地保留着回旋的余地”[16]。只是限于时代局限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敌对,才未能和英、美国家进一步交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各种原因,中美、中苏关系几经波折,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也跌宕起伏,但党从未放弃过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和苏联、美国及世界上其他国家恢复或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由外交政策上的“一边倒”发展到争取“中间地带”,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努力,再到“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党不断调整着我国的对外战略、策略,打开了我国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丰富和发展了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正是因为党坚持了胸怀天下,确立了对外交往的正确原则,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坚持站在历史正义的一边,同时不断适应世界形势、调整对外战略策略,才能打开我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争得相对有利的外部支持、赢得发展机遇。这一时期的实践表明,“坚持胸怀天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掌握历史主动的重要原因。
(三)“坚持胸怀天下”使党和人民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争取到更加开放的环境(1978—2012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变化,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同外部世界建立更多的联系。面对新的变化,党“坚持胸怀天下”,正确判断了国际形势和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发展了胸怀天下的战略策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第一,坚持胸怀天下是党准确把握新时期的世界大势,作出决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途和命运关键决策的前提,同时是党争取我国发展所需开放环境的必然要求。“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正是在对国际形势新的判断基础之上,改变了世界战争迫在眉睫的看法,结合对国内形势的正确认识,作出了把我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使我国抓住了发展机遇。而实行对外开放,(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通过吸引外资、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决策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同外部世界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决定了“坚持胸怀天下”是党的必然选择。因为只有胸怀世界人民的利益,把维护我国人民的利益与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相统一,在坚持共谋发展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寻求同其他国家的政治对话、经济合作和科技交流,我国才能尽可能地吸引外资、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前发展。
第二,新时期的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平环境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党不断发展对外战略策略,拓深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使世界人民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作出的贡献,从而打开与我国合作交流的大门。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施行霸权主义,对我国发展进行千方百计的阻挠。对此,党从不向霸权主义妥协,反而坚持胸怀世界人民的利益、坚持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向外传播中国声音,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丰富发展了我国的对外战略策略。正是通过“坚持胸怀天下”,通过承担国际责任、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党改善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使我国的对外关系有了明显好转,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的外交关系,也迫使西方国家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国际地位,和我国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一方面通过“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和其他国家共谋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争取到了更开放包容的环境;另一方面通过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攀升,使我国具备了承担国际事务和国际责任的物质基础,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深化了我国同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反过来又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实践表明,坚持胸怀天下是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够稳步前行的重要原因,是党在新时期掌握历史主动、紧跟时代潮流的根源之一。
(四)“坚持胸怀天下”使党和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012年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的发展和中国的发展已经在实质上密不可分,国际形势、人类命运已不再仅仅是从外部对我国发展施加影响,而是深刻融入我国发展之中,时刻牵动着我国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党“坚持胸怀天下”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已成为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积极因素。
第一,“坚持胸怀天下”是新时代党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掌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舵的前提,是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我国的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在各个方面都已深度融合。经济上,不但我国市场是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市场的活力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生态上,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污染等问题对各个国家都影响深远;卫生健康上,要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必须靠各个国家共同努力,单靠一个国家根本难以消灭新冠病毒。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已不可能只靠在我国社会内部努力。而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更加不切实际。事实证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根本上难以改变霸权主义的行径。时代的问题要求党必须把目光放在世界的发展形势之上,要求党不但要致力于参与国际事务、呼吁世界和平,更须主动承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引领世界潮流,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只有这样,党和人民才能够真正掌握中华民族的命运,才能够和全世界人民一道捍卫世界和平、捍卫人类的共同利益。
第二,“坚持胸怀天下”,使党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自古以来,同外部世界交换资源都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通过资本向落后国家的扩张、通过侵略和殖民其他国家掠夺资源来发展自己的。历史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长远的,必将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抗。(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则与此完全不同,我们不通过掠夺其他国家,而要通过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通过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来与其他国家共谋发展。事实证明,这条路是走得通并且能够走得远的。越来越多的国家敞开心胸、相互交流、彼此合作,世界就会创造出更多的文明成果。“坚持胸怀天下”、谋求共同发展就为人类文明开辟出了一条新的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内核的现代化道路,创造出了不靠战争、掠夺、殖民而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向前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时代越往前发展,世界人民的利益越紧密相连,这是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党“坚持胸怀天下”,就是顺应历史规律、迎合时代趋势,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既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建设中国,又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实践证明,坚持胸怀天下是党掌握发展先机,带领中国人民始终紧跟时代潮流,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和平、开放环境中稳步前进并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设新的和平、开放环境的重要动因,是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新的征程,我们应坚持这条宝贵经验,努力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进步事业向前推进。
三、新时代新征程“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实践要求
实践中“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应深化我们对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认识,坚定维护本国人民利益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应进一步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提高引领世界发展的能力;应坚持大同理想,对世界大同作出实质性贡献。
(一)坚持大历史观,站在把握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高度谋定中国发展
胸怀祖国是胸怀天下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只有我国的发展长期向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党和人民才具备胸怀天下的实力和底气。因此,“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首要要求是把握好“天下”和“祖国”的关系,运用大历史观、把握历史潮流发展自己。
大历史观是“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根本思想方法,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世界史观基础之上,对唯物史观和世界史观的发展。大历史观是指把观察对象放置在历史长河、全球风云、时代潮流中,把握观察对象在时空网络中的横纵坐标,将观察对象的历史发展与现在发展、国内形势与国际形势进行比较,从而在对观察对象的未来趋势进行合理预判的基础上作出积极应对,以期影响、掌握、改变观察对象未来走向的思想方法和历史认识视野。
习近平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7]未来,中国的发展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国内外各种风险因素更加隐蔽多样,国际局势更加晦暗不明。中华民族的前途、社会主义的命运、现代化建设的前景一刻不停处在风险挑战、质疑猜测之中,稍不注意就会失去定力和信心,被纷纭众说扰乱航向。在这种情况下,大历史观就是党和人民拨开迷雾、破除乱局、把握大势、找准方向最有力的武器和工具。(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历史是最好的参照系和教科书。坚持大历史观,就要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深厚历史中、从社会主义发展的过去与现在吸取教训、提炼经验,抓住决定我国发展的主要矛盾,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中深刻认识各个大国与周边国家的政策动因和行动方向,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对世界形势的影响,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党的百年历史中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并从这些规律中科学判断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和趋势,从而增强定力和信心,谋定我国发展的战略和大局,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行稳致远。
(二)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在世界发展中变参与力量为引领力量
《决议》高度概括和评价了党具备的“历史主动精神”[1]27,指出了历史主动精神在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及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历史主动精神是指作为历史主体中的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增强历史自信、提高历史自觉、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创造历史伟业的精神品质。“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就体现了党在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顺应和推动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中的历史主动精神。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18]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既受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影响,同时又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认识到了中国革命对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认识到我国对维持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及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愈发显著。党历来十分关注中国发展对世界发展的积极意义,但过去限于我国自身发展中的不足,我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间接性的影响,我国对国际事务的直接参与不足,在国际上拥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足,制定和把握国际规则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能力不足,导致我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有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类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不克服世界发展中的消极因素,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不能平稳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不能行稳致远。况且随着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实力、经济实力、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的竞争,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对一个国家的人才引进、贸易进出口、国际市场的拓展等各方面发展都越来越重要。因此,党已不能局限于仅使我国对世界发展产生间接影响,而应进一步发挥主动精神,从旁观世界发展,到参与国际事务,再到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真正把握制定国际规则的主动权,掌握对国际事务的话语权,遏制霸权主义,成为引领世界发展和时代潮流的积极力量。
(三)锚定大同理想,为人类进步、世界大同作出实质性贡献
胸怀天下的根本价值目标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说到底,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地球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美丽家园。中国人民深度享用着世界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享受着人类文明进步带来的精神成果、科技成果。人类文明朝着积极、健康、和睦、有序、进步的方向前进,中国人民就能拥有和平安宁的外部环境,就能够吸收、享受人类进步带来的文明成果,从而促进我国长期向好的发展;相反,人类文明如果因为某些国家施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陷入混乱、无序的局面而不进反退,我国人民也很难不受影响。(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对于我国前途命运同人类前途命运的关系,党一直有深刻认识。与西方国家的零和博弈思维不同,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是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共谋发展的,这是党胸怀天下而不是霸占天下的逻辑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国家实力提升、对外影响力增强,更应“坚持胸怀天下”的视野和大同世界的理想,面对国际纷争不是退让而应坚持正义、主持公道,面对世界乱局不是避让而应积极斡旋化危为机,在气候变化、减贫、反恐、网络安全和维护地区安全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为人类进步、世界大同作出实质性贡献。
“历史和现实证明,靠剥削、侵略、干涉和制裁其他国家来发展自己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在全球经济互融互通、休戚与共的今天,人类早已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脱离人类整体而独善其身。”[19]“坚持胸怀天下”就是中国共产党摸索出的一条主动融入世界、与全人类共谋发展的有效经验,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复杂多样,国际形势更加云谲波诡,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无疑对开辟一条人类和谐发展的新道路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文章来源:《河南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
作者简介:李斌雄,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廉政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心凝,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