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您是本网站的第 位访客

学术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 正文

李斌雄、周阳: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价值观新探——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来源:《决策与信息》2022年第01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1-10 11:21:05  浏览:

【摘要】发展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发展与人之间价值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涉及发展的价值内涵、价值主体、价值创造及价值评价等方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这些问题作了回答。新发展理念彰显了发展的科学内涵和价值取向,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则揭示了发展的价值主体。对于价值创造,必须注重创新性发展,依靠人才与科技为发展提供新价值;必须注重协调性发展,树立大局意识,坚持统筹兼顾;必须注重绿色发展,坚持“两山”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注重开放性发展,推动更高水平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注重共享性发展,推动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发展价值目标开拓新思路,形成党对于实现发展价值的途径、方法、条件及格局的新认识。

【关键词】中共中央全会;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发展价值观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价值观严格遵循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立场、观点。根据唯物辩证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从低级向高级、从无序向有序、从简单向复杂的上升的运动。根据认识论,价值反映的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客体之间在实践基础上的一种特定关系。“运用人民主体论的价值分析方法来考察发展问题,形成科学的发展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持的原则立场”[1] 98。所谓发展价值观,也就是人们关于发展与人之间价值关系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而新时代党的发展价值观则主要体现在新发展理念和党所制定的发展规划、发展政策及发展实践之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提出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2] 34。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作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3] 26的重大历史结论和重大科学判断,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概括为“十个明确”[3] 24-25。其中第三个明确和第七个明确科学概括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新发展理念及其科学依据和实现路径。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发展的价值内涵、价值主体、价值创造及价值评价四个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党对于发展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的又一新认识。

一、“新发展理念”彰显发展的科学内涵和价值取向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而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则推动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任何发展观都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发展的本质观和发展的价值观。人们对于发展的价值问题的回答往往会制约对于发展的本质问题的回答。意味着“发展的本质是什么”问题的回答会深刻影响“什么样的发展才对人有价值”的问题的回答。也就是说,要明确什么是发展,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样的发展才对人产生正价值,而不是零价值甚至负价值。

恩格斯说过:“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4] 14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过不同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对人产生的价值也是不同的。例如,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将发展完全等同于经济增长,等同于物质财富的数字增长,却“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精神要素以及社会与文化因素在发展中的综合优化作用”[5] 67,也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这也让人们认清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可能带来短期价值,但却会严重影响长期价值。由于受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的指引,社会随之出现了一系列负面现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负面现象也引起了人们对发展问题的反思。认识到发展不单单是经济增长,而必须是全面发展。从而提出了社会综合发展的发展观。然而这种发展观却仅仅停留在社会的宏观层面,而忽视了人这一社会主体的本质和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可见,人们对于发展的价值问题的回答往往会制约对于发展的本质问题的回答。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物质极度匮乏,国家建设更是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为尽快使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国家行列,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曾一度强调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却忽视了社会效益、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可见,我们党在对于发展的本质以及发展的价值这两者的关系问题上,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曾经一度对“什么是发展”以及“什么样的发展才具有价值”的认识存在着误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以及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总结,我们党对发展的本质和发展的价值等问题的认识不断转变和深化,更加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基础设施体系逐渐完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福祉稳步增进。但是,我国仍然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所指出的:“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片面追求速度规模、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影响,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3] 34进入新时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深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为实现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应当确立怎样的发展价值观来深化对发展本质的认识及其规律的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吸收和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顺应时代潮流和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发展理念,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3] 34。这一新的发展理念的特点就是从科学性、价值性的角度回答了发展本质的问题,从而形成了关于“什么是发展”的这一新认识,并创造性地回答了到底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具有价值的发展的问题。

第一, 发展必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也就是说,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真正地、全心全意地对人民产生可持续的价值,这是对发展的本质与发展的价值的关系认识的深化。因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根本动力、根本方法、根本价值的深刻探索。

第二,发展必须是创新的发展。也就是说,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只有创新的发展才能对人民产生真正的、可持续的正价值,否则就会使价值的增长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继而出现零价值甚至负价值。《建议》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创新的发展更强调的是一种突破,是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的否定之否定的变化,而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运动。新的科技革命时代逐步到来,国内外形势发生着变化,人民需求也发生着变化,因此绝不能一味地僵化固守过去的方式方法,而应该求变求新,用创新引领发展,以变革影响发展的速度、效能、可持续性。

第三,发展必须是协调的发展。协调的目的是促进发展,让各主体之间的行为相互适应、避免相互掣肘,强调的是全局下和整体中多方面、各层次、全方位的动态平衡和结构优化。《建议》中提出的要优先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更多强调的是发展空间上的结构优化和协同,并非简单地搞平均主义,重点关注的应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注重发展机会的公平、资源配置的均衡,解决区域、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差距较大等一系列不均衡问题,从而避免“木桶效应”的扩大以及社会矛盾的加深。同时,发展的协调性也意味着要避免一味强调物质文明发展而忽视精神文明发展的倾向。

第四,发展必须是绿色的发展。绿色发展既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建议》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强调的是发展时间上的动态平衡,注重的是发展的可持续性,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这意味着,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实现发展格局和发展方式的可持续,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要使发展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同时又能造福后代,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五,发展必须是开放的发展。开放既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认识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建议》提出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开放的发展不是封闭自守,而是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全面开放、公平开放、包容开放,更高水平开放,注重的是内外联动,是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使我国发展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良性互动。

第六,发展必须是共享的发展。共享发展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议》强调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共享发展强调的则是发展的价值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通过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来实现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追求。

事实认识的变化带来了价值认识的变化。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根本的发展价值指引,进一步丰富了关于我们党发展本质的认识,即对“什么是发展”的重新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国内外发展的实践经验的历史性总结,是对此前发展价值观的继承与发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导向性、科学性。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揭示发展的价值主体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价值观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其中我们党关于发展的价值主体定位,则直接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即人的存在论、人的本质论以及人的发展论之中。《建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要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事实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不同于我国古代哲人所提出来的民本思想,也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所谓的“人本主义”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中的“人民”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是具有社会范畴意义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就肯定了人的现实性,他认为“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需把这些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6] 334。从这一角度来讲,“人民”即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具有社会范畴意义。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人民”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7] 1。而“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人民”包括“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7] 2。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为绝大多数人即人民群众谋利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而不是为少数人谋私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相较于过去所说的“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表明我们党将发展的价值主体定位更加精准、明确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人)也不能少,如期完成2020年底脱贫攻坚任务,这些都深刻体现着党的发展价值观。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心”强调发展要围绕人民。这也就是说,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而“以人民为中心”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需要实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就这一角度来讲,我们必须增加生产力总量。而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也就是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是促进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以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或条件。“ ‘人的’这一正面说法是同某一生产发展的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一定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决定的满足需要的方式相适应的”[8] 508。“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要关注人民全局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2019年12月,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在这场防疫战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人民至上。足见,中国共产党人所强调的发展,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揭示了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 51。也就是说,要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就必须使每个人能够得到自由发展。而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必须满足人的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或者说是发展需求。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这意味着,人不仅具有物质资料生产的需要,也有对精神产品的需求。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变就是根据人民群众的发展需要的变化而转变的,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有利于人民的发展需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我们党对发展的价值主体的准确定位以及深刻认识。表明了我们党所强调的发展必须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而绝不是仅对少数人具有价值的发展;表明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要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表明了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发展要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和需要。因此,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的角度来讲,党的发展价值观也就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即发展是为了人民群众,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

三、发展的价值实现召唤发展思路、方法和格局的创新

在明确了发展的科学内涵和价值取向即“什么是发展”以及发展的价值主体即“为什么要发展”的基础上,“如何发展”或者说如何实现发展的价值就成为了我们不能逃避、必须面对且必须回答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10] 140也就是说,确定什么样的发展思路,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站在什么样的发展格局来实现发展的价值,关系到发展的价值目标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通过新发展理念引导党领导人民群众的发展实践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规律,也符合我们的发展实际。在党的新发展理念中,“发展的价值实现过程就是党领导人民群众通过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1] 102,并“做出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规划等方式、途径和手段去不断地创造财富”[1] 102,从而满足人民群众这一发展价值主体需要的“动态过程”[1] 102。“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既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的发展本质问题,同时又为我们提供了“怎么样发展”的发展方法论,为实现新时代我们党的发展价值目标开拓了新思路,形成了党对于实现发展价值的途径、方法、条件及格局的新认识。

第一,必须注重创新性发展,依靠人才与科技为发展提供新价值。创新性发展不是停滞不前的保守不变,也不是为求新颖的盲目创造,而是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实践发展的推动作用下,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一种新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意味着发展不能仅仅只满足人民的基本物质需求,还需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需求对供给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对生产力进行变革。这种变革就需要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通过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其中,生产资料这一劳动对象自身发生变化是非常缓慢的过程,因此,就需要变革劳动者和劳动工具推动生产力的创新性发展。这就要依靠人才与科技为发展提供新价值,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不断为劳动者群体注入新的活力;要求科技发展更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创新能力适应高质量发展,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二,必须注重协调性发展,树立大局意识,坚持统筹兼顾。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也就是说,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孤立地看待事物,而要注意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要有整体视角,有大局意识,要注重系统优化,避免“木桶效应”。一方面,就发展空间而言,要注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东部沿海地区设置了经济特区,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以来,中、西部地区也得到一定发展,但东、中、西部地区、沿海与内陆地区发展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先富要起到带动作用,要因地制宜,注重全国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同时,在城乡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差距过大,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通过再分配促进公平。另一方面,就发展层次而言,要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表明了人民的需要内容由最基本物质文化的需求转为美好生活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单单看基本需求,还应站在宏观层面,注重“美好生活”,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好的条件,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第三,必须注重绿色发展,坚持“两山”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最主要还是处理好劳动工具——科技在自然界的运用问题。马克思曾在《巴黎手稿》中表示,即使科技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但科技是实现人的解放的一个条件,促使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因而科技在本质上是一种解放性的力量。然而,就像瓦拉赫在《科技失控》中指出的:“认为所有人类的问题都将从技术上很快得到解决办法的人实在是很天真、很危险。”[11] 16科技作为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一味地强调物质财富的增长,科技发展的目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的不断增长。在过去,在片面发展价值观的指引下,人们利用科技对自然资源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所以,在利用科技满足人民物质需要的同时也要利用科技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第四,必须注重开放性发展,推动更高水平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无论是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导致的“落后挨打”,还是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世界发展趋势的不可逆转或全球性事件的暴发,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坚持对外开放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和趋势的,封闭自守必将落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更大范围”对外开放要求我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以更加开放的胸怀面向世界各国;“更宽领域”对外开放要求我国的对外开放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众多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要求我们坚持推进“一带一路”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总之,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坚持积极促进与国际的合作交流,实现合作共赢。

第五,必须注重共享性发展,推动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体现。而全民共享,强调在共享主体方面,要求在发展过程中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一个(人)也不能少。全面共享,强调在共享内容方面,要求既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又促进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共建共享,强调在共享方式或手段方面,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渐进共享,强调在共享过程方面,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步实现的。

四、推动高质量发展构成领导干部的政绩评价标准

有学者认为,“评价表明在主客体之间一定的价值关系中,客体是否能够或已经使主体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客体是否适合主体的需要并使主体意识到这种适合”[12] 224。在党的发展价值观中就表现为党为谋求发展所做的言行是否能够或已经使主体即人民群众发展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不仅要看其言行是否达到标准,最重要的是要看其政绩。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评价观。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评,多通过数据特别是经济增长的数据和实施的一些项目工程来考核。结果往往出现因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而忽视长远发展的现象,抑或存在一些项目工程尚未完成却由于人员调动而被搁置、闲置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单一的政绩观驱使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人民的利益,背离党的发展价值观。

那么,正确的政绩观应该是什么呢? 正确的政绩评价标准是什么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13] 400强调正确的政绩观不是片面追求短期利益,而是追求长远利益;不是一味地强调表面数字的增长,而是强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020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强调“把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判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在政绩评价标准方面,要以人民为中心,使政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满意。此外,“高质量发展”也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党政领导干部作为推动目标实现的领导力量,更应恪守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增长,这就需要推动政绩考核评价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五、结语

总之,在回答“什么是发展”或者说在发展的本质问题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所谋求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在回答发展的意义问题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所谋求的发展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而不是对少数人具有价值的发展,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切身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发展,更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回答“如何发展”或者说是发展的价值实现问题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注重创新性发展,依靠人才与科技为发展提供新价值;必须注重协调性发展,树立大局意识,坚持统筹兼顾;必须注重绿色发展,坚持“两山”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注重开放性发展,推动更高水平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注重共享性发展,推动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在关于回答“如何对发展的价值进行评价”或者说对发展价值的评价标准方面,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所谋求的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构成领导干部的政绩评价标准。我们党的发展价值观创新性地回答了发展的价值内涵、价值主体、价值创造及价值评价等四个方面的问题,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发展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的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党的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及集中体现。在这种新的发展价值观的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将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将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将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将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体系将得到新提升。

 

电话:027-87376716(招聘)、027-87376720(培训、招生)
传真:027-67124218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一楼
  • 微信号:whudnfg
Copyright © 2010 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