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特聘研究员、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唐皇凤(右二)做客湖北日报全媒体访谈,畅谈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夯实基层基础,创新基层治理,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主持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在基层,请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治理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任务?
唐皇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是激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切实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质量和境界的根本举措和战略路径。就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愿景目标而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擘划的“中国之治”制度体系,其根基是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依托则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本质上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的“人民性”内涵和品质,充分展现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坚持党建引领下的共建共治共享
主持人: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如何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切实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唐皇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紧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探索构建群众需求导向的基层服务管理体系是城乡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切实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关键在于构建简约治理和复杂治理有效均衡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一方面,我们亟须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在激发社会活力的基础上构建现代秩序,不断增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可控性和韧性。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切实提高城乡社区的信息化水平,稳步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的精细化和智能化。
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主持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是基层群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请问如何集众智、合众力,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唐皇凤: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关键在于四个方面: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基层群众自治的根本政治保障;社区协商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运转的日常形式,有利于解决社区实际问题、形成共识,促进基层群众自治健康发展;培育多元化的社会内生力量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构建现代与传统有机融合的公民文化是支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效实施的文化基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内化为居民群众的道德情感,外化为党员干部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