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由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和《党内法规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一百八十四期珞珈法政跨学科沙龙在法学院209会议室召开,来自法学、党史党建等多个学科的师生围绕本期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伍华军老师、吕永祥老师和邵帅老师莅临指导。
主讲人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2021级硕士研究生谭婉华以“党领导信访工作体制的演变研究”为主题,依次从党何以建构领导信访工作体制、党领导信访工作体制演变的历程、党领导信访工作体制发展演变的逻辑三个方面展开学术汇报。
在与谈阶段,与谈人围绕文章主题、内容结论等方面发表观点。博士研究生穆远灿认为,文章主题前沿,意义突出,但存在以下四个问题:第一,文章主要从组织机构和制度两方面分析党领导信访工作体制的变迁,但没有一以贯之且对于机构和制度本身的分析不足;第二,文章结构方面,对三个历史分期的划分未充分体现特殊性,且缺乏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联系的论证;第三,文章结论中对党政关系的分析不够准确,建议调整;第四,文章应当更加注重信访工作的特殊性,思考新一轮机构改革设置社会工作部统筹指导信访工作的原因。硕士研究生谭心怡认为,文章材料丰富,阐述工整,但以下几个方面有待商榷:第一,信访工作作为党的领导对象,其性质应当明确;第二,文章提出党政关系、民主集中制作为最后一部分的观点应当斟酌,建议进一步思考;第三,建议文章向纠纷解决机制、国家治理等方向进一步思考。博士研究生陈若琪认为,文章形式完整,选题紧跟时事,但以下方面有待改进:第一,应慎重选择以历史梳理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应增强文章的创新性和讨论对象的特殊性;第三,要仔细斟酌重要观点和具体论证的文字表达;第四,要慎重使用“体制”“机制”等词语;第五,文章的议论性有待增强;第六,建议从新出台的《信访工作条例》第五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原则切入,调整文章结构。
在自由讨论阶段,多名师生围绕文章主题、逻辑等相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硕士研究生熊鸿亮认为文章存在以下四个问题:第一,文章的研究对象有待明确;第二,文章的研究意义较为模糊;第三,历史研究在文章中的定位是写作目标还是研究方法有待明晰;第四,文章中理论基础的对应关系及其发挥的作用有待理清。博士研究生熊娜认为文章选题及切入点较好,并提出以下看法:第一,研究对象需要进一步明确;第二,建议从党的群众路线与国家机构运行路线之间的张力、信访本身两方面聚焦逻辑主线;第三,建议在历史梳理过程中参考政治学框架。
邵帅老师认为,文章完成度较好,聚焦党领导信访工作体制,主题有热度,但是写作有难度,目前在以下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一,研究对象需要进一步推敲和聚焦,特别是区分体制、机制和制度,信访工作、党领导信访工作、党领导信访工作体制等之间的概念区别,在概念厘定中明确研究对象;第二,分析框架有待推敲。目前文章按思想认识、组织机构、制度保障三个层次建立历史分析框架,但是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之间存在杂糅问题,建议聚焦“体制”的应有内涵,从思想认识和体制实践两个层次去分析,关注问题可包括党对信访工作及其领导的认识变化、党如何加强和改善对信访工作的领导等;第三,主要内容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理论基础和构建原则需要推敲、有关党的群众路线与领导法治化协调的表述不妥,建议在余论部分提出对现有体制安排的完善建议,以彰显文章的实践价值。
吕永祥老师认为,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完善:第一,明确文章核心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在梳理的基础上,揭示信访工作中党领导体制发展演变的逻辑和动力机制;第二,对领导体制的概念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界定;第三,保证文献综述全面性的基础上,筛除与研究主题关联度不高的内容;第四,在史料梳理的同时借鉴和运用相关理论来分析研究对象,建议增加党的领导相关理论的论述;第五,运用比较分析法,探究信访工作中党领导体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及内在逻辑。第六,文章主线的提炼有待推敲,如信访工作反映的运动式治理方式与法治化建设的张力问题。
最后,伍华军老师为本次沙龙作了总结发言。伍老师认为,文章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深入思考:第一,需要明确信访的内涵,关注信访制度的源流、最初样态等,基于此寻找理论基础,展开写作和论证,并建议以群众路线基础理论作为切入视角来理解信访;第二,要谨慎处理历史分期问题,可以根据特定制度在特定历史阶段体现出的特点进行划分;第三,建议调整文章的结构,并在文章的最后部分展望未来,强化学术观点展示,体现出文章的学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