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您是本网站的第 位访客

理论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动态 > 链接分享 > 正文

历史写下一种精神——写在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之际

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4月8日第1版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4-08 11:27:45  浏览:
  一次全民计数的倒计时,一个万众翘望的“重逢日”——4月8日0:00,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封城”76天的武汉,准时开启离汉离鄂通道。

  犹如巨大的封印一揭而起,又似中止的乐章继续奏响。当列车从多个铁路客站疾驰而出、奔向四方,当客机自天河国际机场徐徐加速、直冲云霄。比汽笛更响亮的,是这座城市与祖国共振合鸣的蓬勃心跳;比蓝天更深邃的,是全国同胞“终于等来这一天”的骨血浓情。
  浩瀚长江,帆影重现;沿江大道,车流成行。江汉关大楼楼顶国旗灿然招展、猎猎有声,诉说着“封城”期间的坚忍与思念,也昭示着解封之后的清醒与勇气。
  舍家卫国、壮士断腕。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武汉,这座超大城市严格遵从中央部署,用不问得失、不打折扣的“自我隔离”,倾情保卫祖国周全,竭力护佑同胞平安。
  “封城”并非孤城,隔离绝非隔心。这不是孤寂绝望的76天,而是波澜壮阔的一段征程——
  在武汉,防控疫情的战斗从未暂停,炽热奔涌的精神不曾断流;在全国,党的领导坚强有力、科学精准,各方勇士心有大义、逆行出征。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全国党员群众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以必胜之心谋篇布局,以责任之心担当作为,以仁爱之心守护生命,以谨慎之心科学统筹,共同谱写了一曲撼动山岳的时代壮歌,进一步淬炼了伟大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成长写下气势如虹的浓重一笔。
  武汉解封,并不意味着保卫战终结。新的考验面前,我们因为一种精神而信念弥坚、风雨无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必胜之心:

“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

  这场疫情,来得险恶而迅猛。身处风暴之中的人们,从懵懂不觉到忧惧交加,似乎只在转瞬之间。
  2019年12月27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主任张继先通过医院向江汉区疾控中心上报3例可疑病例;其后几天,又有4名此类患者入院。张继先再次上报。
  类似消息相继传来。警钟敲响。随着流行病学调查等渐次展开,新冠病毒,悄然肆虐的元凶浮出水面。
  初起的疫情进入中央视野,即刻受到高度重视。
  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1月20日,专门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同日,一系列举措铿锵落地——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首次会议;国家卫健委发布2020年1号公告,将新冠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冠肺炎病例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成立……
  此时,确诊人数与日俱增,春运大潮分秒迫近。常规手段已难遏疫情狂飙之势。如何避免病毒随人员流动,导致疫情在全国大范围暴发?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一个史无前例的决定果断出台——1月23日10时起,武汉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随后,湖北多地相继跟进。
  九省通衢的荆楚大地,道无车舟、万巷空寂,喧腾的年味被瞬间封存。
  震动与惊恐在人们心头盘桓。巨大的问号悬于脑际:武汉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疫情将往何处去?
  1月25日,大年初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是会议的明确主题。
  在一项项斩钉截铁的部署中,人们看到答案——
  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工作的战略格局;
  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体要求;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原则;
  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原则……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字字千钧,尽显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必胜信念。
  同一天,党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两天后,中央指导组进驻武汉。
  以坚实举措安心,以亲切问候暖心。“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都同你们站在一起,都是你们的坚强后盾”,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真挚慰问,多少惶惑委屈的武汉人、湖北人热泪盈眶。
  自此,党中央围绕疫情防控高密度举行重要会议十余次。每次部署,都科学研判、紧贴现实,尽力抢在疫情进一步扩散之前。
  疫情防控胶着对垒阶段,确立打赢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斗争方略;
  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时刻,要求各地“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决战决胜的冲锋关口,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湖北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发出夺取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全面胜利的总攻动员令……
  紧锣密鼓的决策,传递出意志如铁、信念如磐,也鼓舞着击退疫情的力量成长、汇聚。
  在武汉,最初的慌乱与不安逐渐过去。无论是方舱医院里读书、跳舞、练体操的患者,还是在自家阳台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的市民,都以“很武汉”的方式传递着乐观情绪和必胜信念。
  在党中央号召下,全国各地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与病魔直面肉搏,践行“疫情不退我不退”的铮铮誓言。
  在最短时间内,全国各地纷纷启动一级响应,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发出了“武汉必胜,中国必胜”的战疫最强音。
  这一切,犹如一段历史的回响——1958年6月30日,当毛泽东获悉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喜讯后,欣然写下脍炙人口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其后记中有这样的论断:“主要是党抓起来了,群众大规模发动起来了。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
  在党的坚定领导下,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构筑起抗击疫情的人民防线,发动起汪洋浩荡的人民战争——这是中国共产党战之能胜的力量源泉。
  以百姓心为心,急人民之所急。人民至上的中国共产党人,拥有持久而深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每一种自信都千锤百炼方得来、千磨万击还坚劲,激发出英勇无畏、攻坚克难的革命气魄,展现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政治本色。
  从抗击特大洪水到抗击“非典”,从救援汶川地震到应对特大冰雪灾害,从汶川灾后重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重大决策,到此次19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的统一部署……中国制度在一次次迎难而上的战役中得到检验,中国精神在一次次共克时艰的团结中不断升华。
  这种必胜信念与斗争精神,也在国际社会激起广泛回声。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充分肯定中国所采取的严格措施和中国人民的纪律性:“我要向中国人民的勇气和严谨表示敬意。”

责任之心: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当必胜信念点燃希望之炬,英雄的城市和人民从悲痛中站起,肩扛家国责任,一路负重前行。
  不服周,不信邪,不差火,是深镌在武汉历史中的性格密码,是武汉人代代传承的精神基因。从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屈原泽畔行吟、忧国忧民;从辛亥革命,到抗日烽火,这座山川形胜、人文荟萃的城市,有过太多文明史上的高光时刻。
  不凡担当,往往体现于危难关头,微小细节。
  或许是一块“生死牌”的壮烈——1998年夏,特大洪水肆虐长江流域。在武汉堤防要塞龙王庙连日坚守的16名武汉人,在纸牌上大书“誓与大堤共存亡”,搏击风浪卫家园;
  或许是一杯白开水的温暖——2008年初,冰雪灾害袭击南方,武汉车站滞留的旅客们,通过人们送来的热水、食物,体察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一座值得用生命捍卫的城市,一群慨然为家园守护的人们。
  疫情面前,平凡而无畏的人们冲锋向前、拼尽全力守护家园。
  这是一种责任,叫作不负重托,政出必行。
  在中央指导组指导下,一场更扎实、更坚决的攻坚战在武汉推开。
  2月16日起,为期3天的集中拉网式大排查覆盖全市,力争对“四类人员”应收尽收、不漏一人,发起保卫武汉、保卫湖北的全面总攻。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武汉大刀阔斧推进“十件实事”:坚持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加快推进“无疫情社区”创建、做好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服务工作、统筹做好非新冠肺炎病人医疗工作、关爱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关爱抗疫一线基层社区干部、启动滞留在汉人员离汉工作、提早研究启动复工复产、研究改善市内交通出行、未雨绸缪早防范早化解各类矛盾风险。
  一件实事就是一种责任,让武汉从筋骨到肌理,都渗出温暖、漾起活力。
  这是一种责任,叫作不辱使命,守护生活。
  “冰封”的日子里,江城遍地皆英雄。识大体、顾大局的武汉人民以两个多月的自我封闭,坚守在家抗疫的战场。
  为了关门闭户的他们,必须有穿街走巷的他们。他们不是商贩,却时时出入商场超市,采买肉奶禽蛋;他们不是病人,却日日奔波医院药房,张罗寻医买药;他们不着羽衣,但依然如天使一般,竭尽所能守护人间烟火。
  东湖高新区龙泉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郭斌,疫情发生后就不曾回家,枕戈待旦,日夜轮转;武昌区中南路街办事处干部郭刚勇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治愈并隔离之后,第一时间返回岗位,加倍忙碌;洪珞社区党委“第一书记”黄恒一天处理近300通电话,腰椎间盘突出疼痛难忍,就躺平在地板上,接听居民问询来电、解决群众反映问题……
  遍布武汉13个区、7100多个小区的社区工作者,“下沉”到13800多个网格的4.45万名党员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密织社区防控“第一道防线”,因责任而强大,因使命而荣耀。
  和社区干部一样,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公安干警的身影。
  “居家不能经常下楼,但只要下楼,我就会碰到他。”说起3月22日累倒在岗位上的武汉硚口区共和社区民警吴涌,居民赵淑华就止不住抹泪。
  3月18日上午,赵淑华下楼领菜。拎着沉甸甸的一满兜,她一个踉跄,吴涌见状,立即上前帮忙。
  3月19日,发放300份爱心菜;3月20日,发放641条三四斤重的活鱼……吴涌手提肩扛,上下全靠爬楼。
  “我们多一分辛苦,群众就多一分安宁。”吴涌生前常说。疫线奋战60天,他旧疾发作倒在了凌晨睡梦中。4月2日,他被评定为烈士。
  倒下的吴涌身后,是无数个站起的身影,默默坚守,倾尽所有。
  这是一种责任,叫作事不避难、创造奇迹。
  在武汉疫情最严峻的时刻,面对“一床难求”的危急形势,切断传染源刻不容缓。
  武汉需要建起更多医院!一种关于速度的“中国奇迹”,被千万名辛劳的工程师、管理者、工人们倾力创造出来。
  不到24小时绘出设计图、数千名工人火速集结、上百台机械同时进场……仅用10天,容纳1000张床位的武汉火神山医院拔地而起;再用12天,容纳1600张床位的雷神山医院建成交付。
  2月3日形成决议,2月4日动工改建。2月5日,首个方舱医院正式“开舱”。19天内,16座由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改建的方舱医院投入运行,1.2万名患者得其所哉。为挽救生命而争分夺秒的中国速度,令世界惊叹。
  3月10日,在完成救治使命之后,被誉为“生命之舱”的方舱医院全部休舱;截至目前,火神山、雷神山还在为住院患者的生命护航。而曾为此拼过命、淌过汗、流下过热泪的建设者们,历史同样会写下他们熠熠生辉的名字。
  这是一种责任,叫作义不逃责、奉献爱心。
  公共服务运转骤停的武汉,平时不成问题的每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制约疫情防控的瓶颈。
  从来没有哪个时刻,会比现在更需要凡人善举,点滴之力。
  曹赟总觉得身上有一种责任。于是,本是建筑设计师的他,摇身成为“武汉是我家”志愿团队车队队长。当形势逐渐向好时,他再度转型,成为武汉金地太阳城小区的志愿者,“为这个我骂过痛过,也为它哭过的城市做点事”。
  走到今天,95后小伙张豪和同伴江登临、张帆创立的志愿团队已有200多人,工作也转向第四阶段。从自费购买一百多万只口罩免费发放,到帮助医院对接医用物资,再到帮助社区解决物资供应,直至现在为滞汉人员撑起“暖心伞”,张豪们觉得有越来越多事情应该做、值得做、必须做。他把心里话化作行动,也写在团队的名字里——“武汉精神”志愿服务团。
  化身网格员的华中科技大学2017级本科生陈远超、为独居老人换尿布的21岁学生肖傲傲……众多90后、00后在疫情考验下拔节生长、挺身担当,一展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青春风采。用一位“武汉伢”的话来说——“当人们关心武汉痛不痛的时候,我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让它站起来。”
  党群同心、同舟共济。在这些平凡身影里,很多带头冲锋的,是共产党员。截至3月2日,全国共有31.5万人在上一线前或在抗疫一线递交入党申请书,各省区市和部门(系统)共在抗疫一线发展党员9397名。
  有观察者感慨:面对空前的疫情,武汉物资供应有序、市民生活保障有力、社会目标高度一致,这一切,凭什么能做到?
  答案,写在170多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中,写在近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史册页上:共产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谋利益求幸福。
  马克思说:“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中国人不崇拜超级英雄,只相信由无数凡人汇聚成的“集体英雄”的力量。因为这样的力量,在险阻面前,我们开山劈石,经受考验;在灾难面前,我们守土有责、守土有方。

仁爱之心: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你们是最大的功臣,党和人民要给你们记头功。”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接见湖北省当地和军队、外地支援湖北医护人员代表时如是说。沉甸甸的肯赞,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感恩与敬意。
  医者仁心,护佑生命。在武汉告急、湖北危难之际,他们带着大爱与大义直面疫魔,坚定挺立。
  从疫情初显到病毒肆虐,武汉本地医护人员始终戍守,不言退却。当因渐冻症而步履蹒跚的张定宇院长坚守金银潭医院,誓以所剩无多的生命抢救多多益善的病人;当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主任彭志勇第一次成功应用ECMO,为危重症患者探出一条生命通道;当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ICU主任董芳昼夜忙碌抢回40条性命,却无力救助成为重症患者的丈夫;当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彭银华为抗疫推迟婚期,在不幸感染离去之际仍言“职责所在,选择无悔”……他们,用血肉之躯抵挡无形之敌,白衣执甲的身影深藏起对家人的担忧与亏欠,宣示着以生命守护生命的誓言。
  从火速驰援到火线值守,全国各地及军队的“逆行天使”们冲锋陷阵,决战江城。330多支医疗队组成的浩荡军团中,既有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陈薇等领衔的多支院士团队,又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倾力派出的“四大天团”;既有占全国总数十分之一的重症专业医护人员,又有人员精锐、装备精良的22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不论是成员众多、阵容强大的“苏大强”“鲁大壮”,还是质朴平凡的青海“青囊相助”,新疆“同新协力”,各地都拿出了最硬的家底、捧出了滚烫的真心。
  不计报酬,无论生死——雪片般纷飞的请战书上,是他们用爱写下的滚烫诗行;不获全胜,绝不撤兵——厚重的防护服上,有他们为患者而书的真情约定。
  每座医院都是一片生死战场;每间病房都是一所爱的港湾。武汉人民明白,这些守护自己的人不仅在尽力,更是在拼命。“我读懂了你的坚强,你没有时间去恐慌。一袭白衣,手捧暖阳,坚守着未知的抵抗。”这正是无数白衣战士的写照,也是患者们心中最美的形象。
  在众多患者之中,对垂暮老者的保护,尽显中华民族的大仁厚爱。暖暖夕阳下,医护人员停下脚步,让87岁的患者静静欣赏、沐浴余晖;“爷爷年轻时为我们打下了江山,现在我们要把你保护好”,90岁的患者拒绝治疗,年轻护士暖言劝慰;“只要可能,不惜代价”,为了一位多病体弱的百岁老人,医疗队专门组建专家团队全力救治……“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个国家对待老人的态度,彰显着其文明深处的独特品性,诉说着对于生命、感恩与爱的理解。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医护人员在前线搏击病魔,举国襄助的雄厚力量火热汇聚,为武汉默默“撑腰”。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兵马先行,粮草即到。一声声“武汉加油”的呐喊化作最有力的援手,全国人民为湖北、武汉提供了强大的抗疫物资与生活物资保障。
  “临沂兄弟”来了。山东临沂的眼镜店老板孙吉国和水果店老板徐德强开着客车逆行而来,送来各类防护物资和2000斤橘子,并留下来为医院和社区免费运送装卸物资。
  “雨衣女孩”来了。成都90后女孩刘仙带领志愿者团队和食材,驾车10余小时抵达武汉,穿着雨衣奔走于各医院之间,为一线医护人员送去数万份可口的盒饭。
  “汶川力量”也来了。小小的汶川城,捐资捐物数百万元,医生护士竞相请战、携手驰援。在12位司机日夜兼程、跨越1300多公里送来的6卡车新鲜蔬菜外包装上,“汶川感恩您,武汉要雄起”,一句标语,浓缩了千言万语,澎湃着深沉感恩。
  广西柳州的西芹来了,海南三亚的豆角来了,广东徐闻的玉米来了,云南红河的香蕉来了,辽宁丹东的萝卜来了,新疆喀什的核桃来了……截至3月17日12时,湖北省累计接收全国人民捐赠资金141.19亿元、捐赠物资11155.23万件。这不仅是财物,更是全国人民的深情厚爱。
  仁者爱人,民胞物与。中华民族历来有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认知,有“兼相爱,交相利”的规约,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传统。随着时代发展,仁爱精神深刻作用于我们的民族品格、价值理念,让我们在考验面前互为支撑,在危难之中相互温暖。

谨慎之心:

“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去时残雪未消石,归来繁花已破春。”
  4月6日,撤离武汉之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程渊写下这样的句子。
  正像两个月间被人们频频提及的那样——“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此时的武汉,莺飞草长、樱落叶绽,春天,真的到来了。
  生命的春天,最令人动容。
  经过举国之力积极救治,截至4月6日24时,武汉累计治愈出院病例已达46922例。万千家庭亲人相聚,重现欢声。
  城市的春天,正次第盛开。
  3月25日,天还没亮,安全员熊伟就忙碌起来。为公交车消毒、为乘客测温扫码……不久,武昌火车站综合体站始发的首趟518路公交车,伴着黎明,驶向天光。当天,全市117条公交线路恢复运营。
  3月28日凌晨4时40分,武汉东西湖区常青车辆段,地铁司机张瑞重新登上了地铁2号线驾驶台。5时25分,列车缓缓驶出车库,车灯光柱刺破夜色,映亮阴霾正在消散的天空。是日,全市6条轨道交通线路开始通行。
  3月30日,楚河汉街“开街”迎客。“武汉,我们回来了”,一家商铺的LED屏上打出字样。同日,武汉国际广场购物中心等也陆续敞开大门。
  4月4日,武汉市无疫情小区累计6988个,占比98.4%。越来越多符合出行规定的居民持健康码,走向公园、奔向江滩、打包一碗“如隔三秋”的热干面。
  生产线上的春天,已生机盎然。
  截至4月4日,武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97.2%;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复工率93.2%;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企业复工率95.8%;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企业复工率92.4%,复工复产工作,“快于预计,好于预期”。
  然而,春光大好,不等于春风得意;复工复产,也要严防疫情复发反弹。战疫数月,忧患意识、谨慎之心,已经深深植根于人们心里。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保持头脑清醒,越是要慎终如始,越是要再接再厉、善作善成”,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的谆谆嘱托言犹在耳,时刻提醒着人们:以百倍的谨慎、不变的严格,保护好这座正在复苏、依然脆弱的城市。
  两项举措,直接呈现了武汉解封之际的精谨严格。
  4月2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知,要求建立疫情防控长效机制、持续做好小区封控管理。
  4月5日,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王忠林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就解除离汉通道管控有关工作进行研究,提出“科学精准、‘防’‘放’并举、安全有序、确保稳定”的总体要求。
  继续严格社区防控、加强公共场所防控、管好进出城和市内交通出入口、科学联动防控,推进机场、铁路、交通、商务、卫健等部门无缝衔接……
  “解封”不等于“解防”,零新增不等于零风险,打开城门不等于打开家门,三个“不等号”,在万众瞩目中凝重画下,声声敦促,切切提醒。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全面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就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就要树牢底线思维,一时一刻不放松,一丝一毫不马虎。
  决不能急于求成,因为疫情变数仍旧存在。
  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对其传播规律也缺乏想象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的提醒,刷屏之时,也刷新着大众对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长期性的认识。
  4月6日,武汉市70个小区因无症状感染者等原因,被取消或暂停“无疫”命名,其中部分已认定的“无疫小区”被“摘牌”。首次将无症状感染者纳入“无疫”认定因素,体现了武汉市直面考验、慎终如始的科学态度。
  决不能心存侥幸,因为千里之堤往往溃于蚁穴。
  当秩序日渐恢复、生产步调加快,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任务依然艰巨。于市内、国内,如何有效防范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造成的疫情反弹?于国际,怎样既为显著恶化的疫情贡献防控力量,又严格防止境外输入性风险?考题仍然待解,更何况,武汉的医疗救治任务从不可轻忽。515例仍在救治的病人,是我们心头最深的牵挂。
  还不是歇口气的时候,还要保持足够警惕。
  回顾这场战疫,我们打得如此艰难,而每一步胜利的取得,都离不开谨慎之心、缜密之思、精准之行。
  整个疫情防控,都注重统筹发展;全程各个环节,都贯穿科学态度。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一步一个脚印,步步皆实事求是、如履薄冰;一点一滴成绩,每一分都来之不易,须加倍珍惜。
  我们深知——
  于中国发展而言,此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创造了成绩,但更要汲取教训、珍惜经验,“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只有努力将此次战疫的经验、力量与精神转化为更大的发展勇气与前进动力,才能提高我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与水平,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图景、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让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断前行。
  于人类命运而言,在全球防疫大格局中,武汉解封只是一场重要战役的一个重大节点。如今,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风险点已经转至国外,病毒没有国界、不分种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秉持共克时艰、同舟共济之心,与世界无私分享抗疫经验、为各国提供各方面援助。世人看到的,不仅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襟怀担当,更是再次得以验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灾难中挺立起的不屈中国,必将像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那样,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武汉解封之日,新的奋斗开始之时。我们喜悦而决不懈怠,我们纪念而绝无自满。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凝聚起在此次战疫中百炼成钢的无穷力量、伟大精神,以不断增长的智慧与勇气砥砺前行——
  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那些善于从磨难中总结教训、汲取智慧力量的民族,必将变得更加坚强。
  (本报武汉4月7日电 本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蔡闯、王斯敏、安胜蓝、刘坤、张勇、张锐、李盛明、姜奕名 本报见习记者陈怡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季春红、蔡琳)

电话:027-87376716(招聘)、027-87376720(培训、招生)
传真:027-67124218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一楼
  • 微信号:whudnfg
Copyright © 2010 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