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您是本网站的第 位访客

理论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动态 > 学术论文 > 正文

王建芹、郭礼兴:新时代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相关问题研究

来源:《观察与思考》2020年第9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1-02 16:58:56  浏览:

【文章来源】《观察与思考》2020年第9期。

【作者简介】王建芹,女,中国政法大学党规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院教授;郭礼兴,男,中国政法大学党规研究中心科研助理,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研究生。

【摘要】从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提出到落地运行,始终有一条清晰的逻辑脉络贯穿其中,即正是维护党员和广大群众权利,繁荣党内民主,深化党务公开的内在逻辑和现实要求孕育出了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新时代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成为体现党的坚强领导力、执行力的重要展示。尤其是在当今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其在丰富党务公开形式、拓展党务公开范围和内容、有效沟通和引领舆论导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涉及到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之间、党务公开与保密之间、党委新闻发言人和媒体之间的若干关系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关系到党务公开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党委新闻发言人;党内民主;党务公开;政务公开

导    言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党委新闻发言人代表党委,就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重大活动、突发事件、公共政策、热点问题等,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新闻或观点,回应公共诉求的一项制度安排。党务公开以及各级党委及时有效的信息公开,对于公众了解真相,稳定舆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至国务院所举办的各类新闻发布制度,下至各省区直辖市、地级市乃至县级等党委举办的新闻发布制度,以及利用互联网媒体随时更新的事态发展以及党委有效应对措施等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及时回应了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利益关切。更重要的是,针对互联网时代舆情发展不断出现的新苗头和新动向,及时回应群众的疑问与诉求,在这方面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对而言,各级党委、党的工作部门尽管在所有的各项工作中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领导作用,但其直接发出的声音相对较少。虽然说这与党务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有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党务公开以及相应的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相对薄弱不无关系。在新时代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大背景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已不仅是单向度的政策宣示,而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在新的时期一个重要的体现;不仅是推进党内民主、提高党务工作透明度的制度化要求,也是在发生关切社会利益的重大突发事件时体现党的坚强领导力、执行力的重要展示。这是新时代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环节。在这个意义上,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拓展了党内民主的意义范畴,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民主化、法治化的内在要求。

早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时,就提出在逐步推进党务公开的同时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2009 年 9 月 27 日,新华社全文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首次提到了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见。2010 年 6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见》,要求中央各部门、各省区市党委及其部门普遍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这为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是党主动适应时代变化,顺应信息公开潮流的创新举措,也是适应世情、国情和党情深刻变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新闻发布制度的一种,主要是以党组织为传播主体,以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为传播客体,通过发布和传播与党员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党务信息和重要新闻来实现党组织与社会的沟通,是一种相对稳定和规范的党务信息传播机制。2017 年 11 月 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在规范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的同时,进一步要求“各级党组织建立和完善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建立例行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发布重要党务信息”。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主要是为适应党务公开的要求而提出的,寓党务公开于制度化设计之中。可以说,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推进党务公开的若干新举措和新要求中的重要一条,对于党在新时代以更新的理念提高党务工作透明度,深化党务公开,加强各级党委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与联系,推进党内民主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立论逻辑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民主是法治国家的坚强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首先要努力推动党内民主化进程。作为领导和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主导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进程,党内民主的发展与完善,其引领效应可以最有效地推进整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党内民主要素的生长与拓展,决定和制约着人民民主的发展程度;党员政治参与的意识、程度和素养直接影响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能力。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可以通过党员、干部把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民主意识、民主作风、民主方式、民主习惯带到各级国家机关和社会生活中去,从而对人民民主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有效推进人民民主的发展。可见,人民民主的实现离不开党内民主的发展和完善。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切实保证党员的主体地位,而党员主体地位实现的根本途径,在于党员民主权利的落实。政治文明的本质是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的问题,即科学地配置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使权力真正做到为民所有、为民所用,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于“以权利制约权力”。就党内民主而言,以党员民主权利监督制约党内领导权力,充分保障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内权力的民主权利,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规定和程序规则,改变事实上存在的党员民主权利和党内领导权力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因此,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关键,在于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党内法规赋予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民主性权利,使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在上述党员民主权利中,最为基础性的权利是党员的知情权,在特定的意义上,党员的知情权决定和影响着党员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能否有效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可以说,发扬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通过推行党务公开来保障党员知情权的实现。

在政治学上,公开是民主的最重要实现条件之一,它与民主属于硬币的正反两面的关系,“没有公开性来谈民主制度是可笑的” 。公开是民主的必然要求,党内民主的道理也是如此。唯有把党务公开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保障党员的知情权,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党的政治生活中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使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受阻碍地及时反映上来,并有效地纳入决策机制之中,从而进一步提升党中央及各级党组织决策的科学性,更好地代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目前,党务公开的效果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依然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该出手时不出手”——该公开的不公开;二是“跟着感觉走”——是否公开取决于个人或组织偏好;三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在公开时闪烁其词遮遮掩掩;四是“虎头蛇尾”—— 无法实现全过程的公开;五是“报喜不报忧”——回避党员和人民群众关切的重要问题,等等。党务公开虽然作为党建工作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公开的水平和受众的满意程度不容乐观,究其根源在于当前的党务公开缺乏完备的制度支撑。深化改革的历史重担,激励着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负重前行。为了消弭前述党务公开存在的一些问题,确保党务公开能够在互动参与、切中要害、监督反馈等要求下广泛深入地推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提出了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至此,关于如何切实有效地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发扬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在规范层面有了明确的制度安排。

经由上述梳理可以发现,从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提出到落地施行,始终有一条清晰的逻辑脉络贯穿其中,正是维护党员和广大群众权利,繁荣党内民主,深化党务公开的内在逻辑和现实要求孕育出了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换言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党务公开全新的制度表现形式,被赋予了重大的历史使命。但笔者认为,除了党员权利保障、发扬党内民主、深化党务公开的主体目标以外,如何更深入地促进各级党委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互动,发挥更加积极的社会效应也应是这一制度的重要追求。

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深化党务公开的重要举措

(一)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新时代党务公开的重要形式

随着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和参与能力的不断增强,公民将以一种怀疑的目光来审视各类政治行为者,政党自然也不例外,特别是在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数字技术引导的网络革命,一方面极大地唤起公众广泛参与的政治热情,人们围绕焦点政治议题进行个性化叙述,草根政治的民主化操练使得网络成为释放、传播和凝聚民意的温床,人们通过网络媒介影响政治决策行为日益频繁。沟通、服务、公平、公正、透明成为现代社会政党与政府的核心价值理念。在这种极为公开、透明、媒体构成相对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信息对公众的思想和行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过去有着绝对作用的媒体管理规制、运作模式和传播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于是,政党和政府不得不借助于各种大众媒体、新兴媒介、运用各种政治交流技术(如聘请专门的媒体顾问、选聘政府新闻发言人、雇用政府广告代理人等)来强化政治沟通,让公众更加了解政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满足公众对国家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毫无疑问,新闻发言人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和政党政治运作中致力于提升公开水平和寻求更多的政治沟通渠道和载体的重要形式,故称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推进党务公开的高层次手段,是发扬党内民主的关键一环,并不为过。

(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改变了传统党务公开的单向传导模式

传统的党务公开形式,如党委新闻发布往往是单向的传导模式,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无法实现相互之间有效的互动、沟通与回应。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公开,而是在新闻发布的现场,对公共的诉求予以实际的回应。新闻工作者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党员或者群众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新闻发言人不再有权只挑自己想说的话,必须直面党员和公众的诉求和质疑,这是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此外,新闻发言人对这些问题解答,实际上是在“规定动作” 之外补充了大量的“自选动作”,进一步拓展了党务公开的内容。新闻发言人特有的这种互动特性,大大增强了党务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实现了从“公开什么群众就看什么”到“群众关心什么就公开什么”的转变。这种互动交流过程,对于保障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加强党委和普通党员以及社会公众的沟通,深化党务公开和实现党内民主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扩大了党务公开范围

相较于传统的党务公开形式,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不仅在受众的覆盖面上而且在影响力上有着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首先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突破了党务公开地域上的限制。通过召开有关会议、下发文件、党务公开栏等途径进行的党务信息公开,不仅受众范围有限,而且受地域限制,远离办公地点的党员不容易获取相关的党务信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党员增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许多党员由于工作的原因,往往无法长期留在自己党组织关系所在地而到其他地区工作和生活,这在客观上限制了他们信息获取的范围。通过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布的信息则有效地突破了党务公开的地域局限,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其次,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突破了党务公开的层级和类型局限。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拥有 9000 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党组织遍布于各层级的政权机构和各类型经济社会组织机构之中。由多层次、多类型的党组织发布的信息,很容易造成信息传播范围的分割,形成大小不同的党务信息公开盲区。对上级党委来说,如果只通过非新闻媒体方式进行传播,那么下级党组织的党员和广大群众对其公开的党务信息将很难知晓和获取。同样,如果下级党委的党务公开信息是采取非新闻媒体的公开形式,那么上一级或其他地区的党组织及党员有时也难以获取这些信息。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打破了信息传播层级、类型界限,大大缩减了党务信息公开的盲区。

党务公开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深化党务公开,加强各级党委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联系,确保党务信息传递更加准确、全面、及时、有效的制度化保证,是在更高平台上的党务公开。以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为契机,党务公开将会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更大的发展。

制度的运行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从制度的构想到落地,必须协调和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而在制度落地之后,面对新时期的情势变更,如何化外力为内力,将外界带来冲击转变为激活制度内在生命力的催化剂,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需要面对的艰巨挑战。因此,如何使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党务公开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除了要厘清和协调好各种关系外,还要对照新旧时期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原先的制度安排形成的影响做出客观的评估,唯有如此,方可对症下药。

三、正确处理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中的若干重要关系

党委新闻发言人作为关注社会舆论热点、汇集社情民意、以互动交流来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制度模式,其对实现党务公开、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提高和完善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意义重大。但是,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发展中的理论和探索的实践,涉及的一些重大的关系问题,需要加以重视,正确处理。

(一)正确处理好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之间的关系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这一概念,是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得到长足发展之后提出的,在一定意义上也受到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启发。由于在我国的权力体系架构中,政府的行政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之下开展的,这或许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应当指导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但是必须认识到,党的执政原则的指导地位,不等于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指导地位,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不是要用一个新的制度去指导另一个制度,而是在制度层面上、在党政分工原则之下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两个不同领域中深化改革、完善治理方式的积极探索。

事实上,关于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的关系,理论界就其各自公开的内涵与范围尚有分歧,一种是在广义的层面来理解政务公开,认为党务公开应包含并从属于政务公开;另一种是在狭义的层面来理解政务公开,认为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是一种交叉的关系,即“政务公开仅限于政府机关范围内,尤其是与公共行政管理密切相关的、与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的公开”。笔者是从狭义的层面来理解党务公开,因此,党委新闻发言人与政府新闻发言人是建立在党政分工基本原则之下的制度安排。

但是需要注意到,党政分工虽是各司其职,但绝非截然二分,因为党的领导地位决定了党是我国一切公共事务的重要管理主体,其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肩负着领导责任、决策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事务就是公共事务,与我国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绝对化的党务和绝对化的政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相互交叉、相互涉及的关系。例如,在同一需要发布的事项中,党委和政府尽管目标一致,它们各自关注的角度和层面却不尽相同,它体现出党和政府执政和施政角度和层面的不同。举例来说,在政府行政行为所引起的社会群体性事件中,政府新闻发言人需要就政府部门及其相关人员的行政行为、言行等事实情况、采取的措施等进行说明和引导;而党委新闻发言人则重点就该群体性事件所形成的社会舆论热点问题和引发的公众不满情绪等进行疏导和舆论引导。又如,地方党委对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具有制定权,这一重大决策可以通过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发布予以公开,但是规划的具体落实和执行则是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需要及时回应的。再如,党的重要会议、重要活动、党际交往、干部选拔任用、党员领导干部监督、反腐倡廉等等党内政治生活中的许多重要事项,是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中需要公开的职责范围,不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职责范畴之内。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之间,既有区别同时也是紧密联系的,但就其根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舆论影响力和受众关注程度在某种程度上比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更高。正如专家所分析的那样:“设立党委新闻发言人,是在更高的平台上的信息公开,比政府信息公开又进了一步。”不过在实际工作中,党务信息和政务信息往往无法做到条分缕析、泾渭分明,因此在发布上互有涉及也属正常。但是,在处理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之间的关系中,最需要关注的不是重叠发布,而是相互之间以交叉之名行推诿之实,这是制度规范之中最需要防范的现象。

(二)正确处理好党务公开和保守党的秘密之间的关系

党委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决定了他所代表的不再是党员领导干部个人,而是党的一级组织在发布信息、接受采访。就其个人而言,他在工作中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可能很多,但就其身份而言,则必须正确处理党务公开与遵守党的保密纪律之间的关系,因此只能严格按照党务公开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公开和保密是一组相互排斥的概念,但并不代表它们之间一定是对立的,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取决于依时间因素所做的价值判断。它意味着,一方面,绝大多数秘密都应该会因时间因素而失去保密的价值;另一方面,随着执政理念的不断深化,许多曾经被视为秘密的信息则可能成为公众知情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党务公开而言,公开与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之间同样是一个动态的关系。《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二条的规定中,“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这表明了秘密的存在必然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一定时期的党和国家秘密信息,在另一个时期就可能成为信息公开的对象。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作为深化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较早地进行了实践中的探索,其信息公开的内容和方式亦体现为一个逐步扩大、逐步规范的过程。同样,党务公开作为中国共产党强化执政理念转变执政方式在制度上的积极探索,也需要实践中的摸索和积累过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党务公开和保守党和国家秘密之间的矛盾关系中,后者通常都处于相对优势的一方。在实际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虽已颁布试行,但条例的原则性依然较强并赋予公开主体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缺乏更加严格细致的实施细则。事实上,无论是党或政府的保密工作,始终以来存在的主要就是保密范围过宽、过度定密和难于解密的问题,存在着宁保勿放的思想倾向,导致党务公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形式,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也成为单方面的政策宣讲。因此,无论是党务公开还是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逐步完善,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党和国家保密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建立和完善保密管理党内法规制度,从而为党务公开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逐步完善提供支持。

在处理保守党和国家秘密与党务公开的关系上,首先应当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特例,这同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需要处理好党务公开与党和国家安全利益间的协调与平衡关系,通过制度的完善依法监督保密权的科学合理运用,着重解决党内秘密范围的合理限缩问题,确保党务公开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三)正确处理和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

正如保密与公开互为矛盾那样,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常常也属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党委新闻发言人代表党组织履行党务公开的义务,媒体履行着客观报道的义务,双方相互依存。但另一方面,媒体出于新闻职业性考虑,需要发掘的某些信息常常又是党的机关不希望公开的。因此,一些情况下媒体被当成“应付”的对象甚至被当成“假想敌”的现象并不少见。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布机关、发言人与媒体的关系。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新生事物,发言人的身份决定了他必须兼具政治素质与专业素养,通常情况下,新闻发言人的选任在政治上是经过严格考察的,而专业素养的培育则需要一个积累过程。特别是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说什么、怎么说、何时说、说到何种程度、语言尺度和时机的把握直接关系到新闻发布效果。作为发言人的基本素养,首先,准确与客观是新闻发布的最核心要素,因此平时对信息的广泛收集整理就成为发言人的基本功之一,同时,站在政治的高度科学分析舆情,通过表面现象把握事件的本质则是政治素质的体现。特别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对事件性质的判断和分寸的把握必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宁愿少说也绝不能擅自表达。其次,信息化时代下新兴媒体的传播能量巨大,扩散效应十分显著,尤其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及时准确地通过党和政府的主流发布渠道控制舆论导向,避免谣言的散播,发言人的作用十分关键。有关调查认为,新闻报道存在着“黄金 4 小时”原则,但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公众化,时间因素对于新闻发言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布时机的把握成为主动、正确引导舆论的关键环节。第三,积极探索党委新闻发布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党在政治思想宣传领域积累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和好的经验,但新闻发布不单纯是单向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积极应对信息化时代舆论形式的多样化、多极化的挑战。为此,适当改变新闻发布严肃、刻板的形象,探索发布形式的创新,善于借助新兴媒体和公众传播渠道,加强新闻发言人的职业技巧训练,都是完善党委新闻发布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借势新媒体,打开完善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新思路

(一)提升党委新闻发布在新媒体领域的话语力

信息化时代的新闻传播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微信公共(众)号、微博、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兴传播媒体除了具有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优势外,还有一个革命性的特点,即它降低了传统媒体时代的准入门槛,公平地给予了每一个参与者表达自我的机会,使得社会开始逐步进入一个人人都能为自己代言的自媒体时代。新兴媒体的兴起使原本中心化的社会格局受到了冲击,大众围观的社会格局初具端倪。这种“围观时代”的到来,给管理者在舆论引导方面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当传统媒介在“舆论一律”的规制目的下开始失灵时,新媒体领域便会直接晋升为舆论的主场,这是由它与生俱来的“草根”属性以及在规制方面的技术难度和成本约束所造成的。传统媒介的失语和边缘化使得管理者的信息优势不再,意见权威被解构,它的一言一行都将处于大众的凝视和监督之下。

面对这一外来压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应该怎样予以应对 ? 笔者认为,既然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能为自己代言,那么党委新闻发言人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变被动为主动,变单向传播的发布模式为双向互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提升话语权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不可否认,传统的党务信息公开平台和新闻发布会制度的受众传播效应在当今时代是受到一定限制的,特别是在其影响力和吸引力方面,其“抓眼球”的能力比之新兴媒体有所不足。党务信息公开平台及新闻发布会制度虽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播,但由于发布形式依然采取传统模式,受到的新闻关注度相对不足,进而影响到新闻传播的实际效果。因此,重视利用新兴媒体的传播形式,及时、准确地将党的声音有效传播出去,是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新兴媒体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特点不仅是时效性,更重要是能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更好地利用新闻传播的规律,也就是通过“抓眼球”能力将新闻的核心内容最为广泛地引起关注并进行传播。尤其是在新闻热点事项上,新兴媒体的发布可以使相对比较严肃的新闻发布内容转化为更加生动的表达,最大化地增强新闻发布的实际效果。在这方面,除了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传播途径和传播形式之外,更需要注重党委新闻发言人的新闻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新闻职业素养。一般情况下,党委新闻发言人很少来自于新闻从业者,对于新闻的规律、特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新闻事件的评析能力都有所欠缺,而传统的发布会形式和党务公开平台在面向新兴媒体时,难以将新闻内容有效转化为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导致新闻发布的吸引力不足,公众关注度不高,传播效应受限。为此,就需要加强对党委新闻发言人新闻基本素养的培训以及对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新媒体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网络语言的熟悉等方面,不断提高党委新闻发言人运用新兴媒体的实践经验。可以通过创新培训与实践方式,采取诸如与主流网站、著名公众号、网络推广公司等的合作,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不断丰富实践经验,进而实现党委新闻发布制度的多样化,最大限度增强新闻发布的吸引力。

(二)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互动性强化新闻发布的政策效应

新兴媒体作为比之传统新闻发布形式更加开放的传播平台,发布者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其优势在于它有助于新闻事件的不断深化,强化传播效应,但缺点是容易导致舆论导向的失控。而作为党的新闻发布形式,只要在这个过程中正确加以引导,其互动性特征更加有利于深化人民群众对党的政策方针的理解,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对重大新闻事件的看法和认识,还有利于党和政府及时了解人民群众最为关心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它完全符合党始终坚持的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在传统的新闻发布形式中,新闻发布会最多限于党委新闻发言人与媒体从业者会场上的简单交流,党务公开平台的互动也通常限于对留言的回复,其互动与交流的实际效果是有限的。而新兴媒体的发布模式在互动性上更为灵活,更容易形成群体性效应,也更方便党委新闻发言人及时回应、有效引导舆论的关注点,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兴媒体新闻发布的互动性特征同样对党委新闻发言人的政治素养、职业素质、应变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网络空间的虚拟化形式使得其参与者的表达常常带有非理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信息化时代网络空间难以避免的客观现实。尤其是一些突发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处理起来相当棘手。如果一味回避的话反而会在舆论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新闻发言人需要与受众群体之间及时进行互动交流,回应人民群众的热点关切,收集了解特定人群的思想状况,这也是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一种新的方法与创新。

(三)借助新兴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新时代的利益和意见表达日趋复杂和多元化,人们在面对复杂情况进行判断时的参考“依据”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所以在进行舆论引导时必须注意到这一改变。

在过去信息闭塞的环境当中,公众群体由于没有信息参照,意见较为单一,“晓之以理”地引导群众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在新媒体的时代,利益格局不断分化,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逻辑和话语体系,因此单纯地依靠摆事实、讲道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认知。党和政府要想对舆论进行高效引导,必须要寻找到连结各方面群体利益的纽带或准绳,这就是情感。不可否认,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们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情感认知来实现社会认同和社会角色判断的。情感认知在本质上属于关系判断,即对话双方在进行逻辑层面的沟通前需要理清一个关系:你与我之间是属于同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关系还是一个相互对立的博弈关系?这种关系的判断是社会认同的基础,如果对话者之间是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关系,那么沟通者之间便构建起了良好的对话基础;如果缺少情感上的共鸣,只是以简单地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公众,那么就容易形成博弈的视角,无疑会增加沟通的成本,即便正确的意见也不一定能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新兴媒体的传播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而这一特点恰好满足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情感互动的需要,有利于为新时代的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赋能。为此,借助于新兴媒体的党委新闻发布制度一方面要适应其形式特征,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和形式,提高亲和力;另一方面更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注重与受众之间在情感层面引起共鸣。

总之,深化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大力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群众知情权、深入推进党务公开的重要制度举措。在新时代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历史大背景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已不仅是单向度的政策宣示,而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在新的发展时期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坚强领导力和执行力的重要展示。在这个意义上,党务公开以及相应的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然超越于党内民主的意义之上,成为国家治理民主化、法治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在当今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充分认识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规律特征,借鉴新兴媒体新闻传播的有效做法,进而不断丰富党务公开形式,拓展党务公开范围和内容,在大力发展党内民主、有效推进党务公开的基础上,使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成为有效沟通和引领舆论导向的重要组织力量。

*本文系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重点课题“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研究”(CLS2018B03)的阶段性成果。


电话:027-87376716(招聘)、027-87376720(培训、招生)
传真:027-67124218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一楼
  • 微信号:whudnfg
Copyright © 2010 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