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您是本网站的第 位访客

理论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动态 > 学术论文 > 正文

少数干部“拒绝被提拔”:根源何在,如何解决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20 15:34:24  浏览:

当前,在少数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主动拒绝提拔”的“反常”现象,其背后反映的往往是庸政懒政、不想作为,顾忌问责、不敢担当,挑肥拣瘦、计较得失等消极心态。问题产生的根源既可能基于思想、信念或利益权衡等个体因素,也可能是未能有效贯彻执行党政干部选任制度所致。

要想避免或者解决少数基层干部拒绝被提拔的问题,需要强化基层干部党性意识,练就过硬本领,推进基层减负,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加强人文关怀,改善基层干部待遇等。总之,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选拔的温度和效度,最大限度地将个人意愿转化为干部选拔的具体制度实践,是预防和避免少数基层干部拒绝被提拔的治本之策。


【核心观点】

拒绝被提拔的干部存在哪些消极心态?

1. 庸政懒政、不想作为:工作就是混日子,打发时光,没有人生奋斗的终极理想和远大目标

2. 顾忌问责、不敢担当:多干的不如少干的,做多错多,干活的少,问责的多

3. 挑肥拣瘦、计较得失: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尤其是面临着来自于基层工作的诸多压力时,有些官员不可避免会产生博弈的心理,从功利角度衡量利益得失,徘徊于利己与利他之间


拒绝被提拔的根源在哪?

1. 个人因素:

· 少数基层干部理想信念缺失、责任担当意识不够,极易滋生“不想为”的逃避心态

· 繁重的基层工作负担与少数基层干部的生理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因素的矛盾共同催生着其“不想升”的畏难心理

· 对领导干部的综合素养要求更高、面临的履职风险更大与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较为单一存在的差距,容易引发基层干部的“本领恐慌”

2. 制度因素:

· 选任程序不规范,存在“走过场”的现象

· 政治评价标准弱化,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只重资历、得分、名声

· 基层干部的激励机制不强,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

· 容错机制没有得到良好的执行,导致少数基层干部慑于问责的压力不想进一步升迁



如何解决少数基层干部拒绝被提拔问题?

1. 强化党性意识,练就过硬本领,激发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

2. 切实推进基层减负,改善基层干部待遇,不断提升基层领导岗位的吸引力

3. 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激发基层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

4. 不断优化干部选拔流程,尊重考察提拔对象的正当权利,推进我国干部选拔制度的民主化与现代化,确保基层领导干部选拔的效力


为什么传统的官员“晋升激励机制”没有发挥效应?当面临基层重负时,为什么少数官员选择性地“避责”?当个人的小我与集体的大我发生利益冲突时,抛开党员干部个人的“不忘初心”,组织部门的抉择是“严管”还是“厚爱”?当少数基层干部拒绝被提拔时,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应如何发挥效用?就目前搜集的网络信息来看,问题本身折射出来的少数基层干部的正、负两方面的心态以及选拔任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确实值得思考。

少数拒绝被提拔的基层干部存在的消极心态包括:庸政懒政、不想作为;顾忌问责、不敢担当;挑肥拣瘦、计较得失;包藏祸心、“逆向腐败”。

分析近些年少数基层干部拒绝被提拔的典型案件,其消极心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庸政懒政、不想作为。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为官不作为现象,这类官员的普遍心态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就是混日子,打发时光,没有人生奋斗的终极理想和远大目标。当组织考虑给予其职位晋升,要其有所作为时,这类干部不可避免地产生“露怯心理”,宁肯退一步海阔天空,“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选择继续做“南郭先生”。

顾忌问责、不敢担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当前基层干部普遍感觉到工作压力山大,问责无处不在。多干的不如少干的,做多错多,干活的少,问责的多。“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驶得万年船。”不愿被提拔,不敢担重任,这类干部的最大顾虑就是怕被问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一世英名,但求河边不湿鞋”。

挑肥拣瘦、计较得失。传统意义上的“政治锦标赛”是指同一级别的政府官员为了获得政治晋升而相互竞争的博弈,也称为晋升锦标赛。但这种官员激励机制的适用是有条件的,从功利角度来看也存在失灵的情况。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尤其是面临着来自于基层工作的诸多压力时,有些官员不可避免会产生博弈的心理,从功利角度衡量利益得失,徘徊于利己与利他之间。在党政干部的初心存在偏失的情况下,利己私心取代了无私奉献,就会导致晋升激励失去效力。

包藏祸心、“逆向腐败”。广州市住房保障办公室征收处原副处长黄某某涉嫌受贿8900多万元,当黄某某还是正科级干部时,组织上要提拔他至副处级,他不仅不愿意,还提出辞职。原来他是怕升职后需要公示财产,暴露此前的贪腐行为。这类腐败被称为“逆向腐败”,具有极强的迷惑性、隐蔽性,在组织部门面前表现得“高风亮节、据辞不受、主动让贤”,背后更多是为其腐败痕迹进行粉饰、遮掩。


少数基层干部拒绝被提拔的根源在于个人因素以及干部选任制度运行不畅,这种现象损害了党的政治威信,产生较坏的社会影响


找到产生病灶的原因所在,才能精准施治。少数基层干部拒绝被提拔,既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个别现象,也不能泛化为普遍的问题,需要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多种因素。

一方面是少数基层干部的个人因素所致。其一少数基层干部理想信念缺失、责任担当意识不够,极易滋生“不想为”的逃避心态。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正是因为党性缺失,某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滑坡,责任意识薄弱,理想信念在外部环境和困难面前不断动摇。这类干部在现实生活中过分关注个人利益得失,忽视党和国家的利益、轻视人民的利益。在激励机制弱化时,重私利、轻大义,总先想到自己能拿到什么好处,热衷利益得失的权衡,认为当官就是捞好处,从而不愿担当。少数基层干部畏难避险,宁愿明哲保身,也不顶风冒雨。

其二,繁重的基层工作负担与少数基层干部的生理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因素的矛盾共同催生着其“不想升”的畏难心理。近年来,基层苦基层难基层累一直是我国基层干部工作和生活条件的真实写照,例如,“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工作层层加码”等是对基层工作的形象描述,而且基层干部还面临着待遇低、加班多、休假难、压力大、晋升慢、返城难等诸多困境。有数据表明,近一半的乡镇干部认为“与家人聚少离多,产生距离感”是引发来自家庭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相比原本更为舒适的办公环境,加之家庭、身体因素的综合考量,“明升暗降”的心理错觉进而催生了少数基层干部“不想升”的畏难心理。

其三,对领导干部的综合素养要求更高、面临的履职风险更大与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较为单一存在的差距,容易引发基层干部的“本领恐慌”。少数基层干部只片面看到基层领导干部肩负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责任,而不想着化挑战为机遇、苦练内功提升自我,因而产生“不敢为”的“胆怯心理”和无所适从的“本领恐慌”。

另一方面是干部选任制度运行不畅所致。2019年3月,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突出强调了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树立注重基层和实践的导向,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考虑领导干部人选时,党委组织部门要坚持“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原则。然而在实践中,有的组织部门其实并没有很好贯彻上述条例的原则和基本要求,并没有选出真正的“好干部”。究其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选任程序不规范,存在“走过场”的现象。组织部门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实际情况,最终选出来的都是人缘好的“好好先生”,而埋没许多低头苦干、默默奉献的人才。二是政治评价标准弱化,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只重资历、得分、名声,而忽视“理想信念”一条,导致选上的干部缺乏公仆意识和奉献精神,对个人名利和得失斤斤计较。三是基层干部的激励机制不强,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的好不如说的好,能者就应多劳。此外,基层各部门间的绩效、薪酬、福利等待遇千差万别,导致少数基层干部宁愿坚守待遇好、干活少、油水多的部门原地踏步,也不想晋升到其他部门。四是容错机制没有得到良好的执行,导致少数基层干部慑于问责的压力不想进一步升迁,顾虑重重而不敢有所作为。更有些官员把党政干部培养机制中的“基层锻炼”制度看作是明升暗降的“边塞流放”,怕自己有去无回,公然对抗组织的安排。


解决少数基层干部拒绝被提拔问题需要强化党性意识,练就过硬本领,推进基层减负,改善基层干部待遇以及尊重考察提拔对象的正当权利等


要高度重视基层选人用人工作,综合施策,精准治理,切实增强基层领导干部职位的吸引力,让优秀干部愿意扎根基层,心甘情愿地被遴选进基层领导干部队伍中来。

第一,强化党性意识,练就过硬本领,激发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首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补足党员干部的精神之“钙”,解决好基层干部工作动力不足的问题。具体包括:其一,密切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强化全体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强化其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风险意识。要教育全体党员始终把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正确看待个人荣辱,自觉摒弃头脑中的小我。其二,强化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知边界、明底线、知敬畏、存戒惧,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其三,面对新时代的各种新机遇新挑战,基层干部要时刻苦练内功和增强本领,在矛盾问题和风险挑战面前敢于和善于斗争,敢担当善作为,把基层工作视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

第二,切实推进基层减负,改善基层干部待遇,不断提升基层领导岗位的吸引力。改善基层工作环境,一方面,大幅减少甚至取消针对基层的大量“一票否决”事项,切实减少各种不必要的会议、检查、评估的数量,以及重复填表格、报材料等各种不适当的管理行为,这是为基层减负的关键举措。而通过缜密的顶层设计和兼具综合性配套性协同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理顺国家、市场以及社会三者之间关系以实现精兵简政,为基层政府赋权增能,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则是为基层减负的治本之策。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的经济和政治待遇。优化基层干部薪酬激励结构,提高绩效工资的激励效能。拓宽和畅通基层干部晋升渠道,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高度重视从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中遴选后备干部,重视从基层选拔优秀人才和党政领导干部,加强基层年轻干部的教育培训和重点培养力度,为优秀的基层年轻干部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

第三,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激发基层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严管基础之上的厚爱,才能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强化问责机制,严厉惩治“太平官”“糊涂官”“慵懒官”,通过监督问责机制的约束震慑效应,严格防范基层领导干部慵政懒政怠政。另一方面,健全容错免责机制,把正风肃纪与营造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结合起来,构建基层领导干部履职履责的风险防护屏障,让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消除顾虑、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当然,只有各级党组织始终抱有护才惜才爱才之心,做好广大基层干部的坚强后盾,有效解决其后顾之忧,保护尊重爱护每一位基层干部,才能激发基层领导干部的忠诚信仰与昂扬斗志。总之,构建和优化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等正向激励体系,不断增强基层干部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获得感,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基层干部拒绝被提拔的反常现象。

第四,不断优化干部选拔流程,尊重考察提拔对象的正当权利,推进我国干部选拔制度的民主化与现代化,确保基层领导干部选拔的效力。正确的用人导向,会形成人才“磁石效应”,现实中提拔一名好干部相当于树起一面旗帜,具有良好的激励和示范效应,对营造干事创业氛围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我们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把真正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基层干部选拔出来,把经受住基层工作一线和急难险重岗位考验、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较强基层工作能力的优秀干部提拔到基层领导岗位上来,使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各得其所和各尽其能。同时,高度重视领导干部选拔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不断优化干部提拔流程,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

另外,在强调“党管干部”和“个人服从组织”原则的同时,尊重和维护考察对象的正当权利,充分考虑干部的个人意愿和职业发展规划,提升干部选拔制度的民主化和现代化水平,尽量实现组织意图和个人意愿相统一,避免出现不想当领导的人被“赶鸭子上架”。总之,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选拔的温度和效度,最大限度地将个人意愿转化为干部选拔的具体制度实践,是预防和避免基层干部拒绝被提拔的治本之策。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11月下,《基层干部拒绝被提拔现象背后存在哪些不良心态》,作者: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博导 王立峰;《客观看待少数基层干部拒绝被提拔现象》,作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唐皇凤

转自:“人民智库”微信公众号


电话:027-87376716(招聘)、027-87376720(培训、招生)
传真:027-67124218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一楼
  • 微信号:whudnfg
Copyright © 2010 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