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一场震惊中外、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五四运动。这场运动前后持续了50多天,以北京大学等学生示威游行为开端,逐步发展成工人阶级和其他阶层的全国性革命浪潮。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青年节的纪念日。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也派出代表参加会议,并提出废除1915年日本与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等三项提案。帝国主义国家相互勾结,拒绝中国代表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5月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界人士的强烈义愤。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将这一消息告知部分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号召学生们奋起救国。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即文学院院长)陈独秀和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支持和指导国民社、工学会以及少年中国学会等进步团体,积极发动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学生,投入爱国斗争。
5月3日晚,正逢周末,北大校园却一片沸腾。北大学子及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代表,怀着满腔怒火在北河沿法科大礼堂集会。各校学生代表踊跃发言,声泪俱下,北大法科学生谢绍敏当场撕下身上衣服,咬破中指,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用双手高高举起。会场群情激昂,悲愤情绪达到了极点。不少学生抱定为国捐躯的决心,甚至写下遗书,托付好后事。
5月4日中午,北京大学、高等师范、中国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从四面八方会集到天安门金水桥前。愤怒的学生们手持标语、高呼口号:“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大会宣读并通过了事先起草的《北京学生界宣言》之后,学生队伍开始游行,向各国驻华使馆区东交民巷出发。受阻后又转到签订“二十一条”时的外交次长、卖国贼曹汝霖家,因曹汝霖躲在箱子间未被发现,学生们砸了室内的物品,放火烧了赵家楼曹宅。大约半小时后,大批军警赶到现场,逮捕了32名爱国学生。
为抗议反动政府的镇压,5日,北京各大专院校开始总罢课。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像春雷一样震动了全国,迅速波及天津、济南、上海、武汉等100多个大中城市。至6月上旬,上海工人阶级挺身而出,投入反帝爱国斗争的行列,对五四运动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市内的清洁工人在头一天挨门挨户地相互转告“次日开始不开工”。各大影院、剧场都停止售票。甚至连理发店的门口也贴出“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的告示,停止营业。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取得重大胜利。
五四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各种新思潮汹涌澎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组织力量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宣传活动。1920下半年,上海、北京、广州的革命知识分子先后创办了《劳动界》《劳动音》《劳动与妇女》等工人刊物,随后各地又开办了工人夜校、识字班,以不同方式通俗生动地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邓中夏等还直接深入到工人或劳动群众中去,与他们促膝谈心,讲解革命道理。马克思主义逐渐为工人和劳动群众所掌握,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革命运动,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折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五四运动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且与工人运动逐步结合,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